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融危机用事实说明,场外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低透明度、主体集中化和风险多元化等特征容易诱发并扩大系统性风险,产生严重的外部负效应;同时,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活动涉及全球各经济体,迫切要求各国加强监管合作,共同规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理论分析证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要显著优于监管竞争.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国际监管合作是解决“市场全球化”与“监管地区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缺陷。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改革。从全球主要国家、经济体、国际组织提出的改革措施看,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制度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提高场外衍生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市场透明度、推动集中清算、加强非集中清算交易者的风险管理、发挥资本金的作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有避险功能,又有放大风险的作用,不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停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文章指出应从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继续发展衍生品市场,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本功能;并认为可从建立市场准入和风险救援等制度、控制金融衍生品的派生能力和杠杆比率、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一线监管和内部约束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以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过各国监管当局及市场各方的努力变革,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正朝着更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简单化产品重回市场主导地位,清算机制的完善降低了市场风险,信用衍生品市场规范和市场自律管理得到加强。当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已初步建立起有序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框架,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下一阶段,应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推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金融衍生品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金融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与世界接轨,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但在我国目前金融法律制度相对缺失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势必会扩大金融衍生品创新发展的风险。因此,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新要在强化监管,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环境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产生多维、深度影响。金融科技助力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但也造成金融市场的伪创新以及科技过度金融化等乱象,挑战了金融监管,加剧了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科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健康的生态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应推动金融科技坚守初心、坚持向善,回归科技的本源;同时完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加强金融监管,激发金融创新正能量,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大力发展监管科技。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危机,和资产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加强了对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我国也放慢了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步伐。然而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产品,建设完善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是上海市两个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及国外资产证券化市场表现出脆弱性的情况下,我国应当汲取其他国家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创新的道路,才能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同时使资产证券化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学者对于衍孛品市场发展和监管的大讨论,尤其是在G20峰会上各国政要都纷纷提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查阅近期的资料,笔者认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能简单一慨而论,应该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监管,对症下药,方能既不抑制金融创新,又能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衍生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给场外交易套上“笼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学者对于衍孛品市场发展和监管的大讨论,尤其是在G20峰会上各国政要都纷纷提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查阅近期的资料,笔者认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能简单一慨而论,应该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监管,对症下药,方能既不抑制金融创新,又能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衍生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性泛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何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何又快又稳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少走弯路?金融危机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银行监管既要维护法律尊严,也要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银行业监管常常遇到坚持贷款集中度法律规定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国际、国内监管实践说明,我国现行贷款集中度监管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性泛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何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何又快又稳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少走弯路?金融危机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5.
沉寂四年之后,我国资产证券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交易商协会的资产支持票据(ABN)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开闸,这是当前我国"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绕不开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的落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和《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在国内商业银行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银行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破解资本约束难题、提高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资产证券化,我国既不可因噎废食,也不可急躁冒进,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本国实际,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居安思危,完善各项法律和制度,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发挥其市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衍生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全球衍生品交易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交易出现高度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欧美几大交易所集团控制全球衍生品交易的新格局。基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新机遇与挑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定金融促进法规、成立金融促进委员会、加强监管协调、推动交易所集团化、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投资银行及积极开发成熟产品增加市场深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农 《中国金融》2012,(10):34-36
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金融体系还需练好内功,既要完善内部机制,理清不同市场的角色分工,又要确立合理的监管模式,维护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国际场内衍生品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的场内衍生品监管模式应有利于提升衍生品交易所竞争力、鼓励场内衍生品市场创新、控制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和避免监管冲突与遗漏,从这些标准出发,本文对不同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场内衍生品监管应选择统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杨晨 《时代金融》2012,(24):14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杨晨 《云南金融》2012,(8X):142-14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