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为明晰广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空间规律,在检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空间相关性后,应用2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模型考察近年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呈现市域自相关性;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十堰市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基本数据,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几年十堰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了预测,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其消费走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为制定新一轮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西省1999-2012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样本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省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决定。具体来说即在95%置信度下,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0.795446,说明年均可支配收入LNPX每增加1元,消费性支出值LNPY处于以0.795446元为中心的区间[0.76774,0.82326],同时还得出居民的自发消费额度为178元。因此,文章提出了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福利项目和提高福利性水平等相并举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采用1979——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分析了消费水平与收入高低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收入是促进消费水平提高的最灵敏因素,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协整理论,对1981-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实证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2000年-2008年广州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基本数据,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相关建议,为制定新一轮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杜璐 《致富时代》2010,(4):89-89
该文基于相对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我国与美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模型,根据1990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利用计量工具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00年—2013年重庆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统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重庆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变化趋势及数量关系,利用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以证实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缩小不同收入水平差距,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消费支出是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决定的,而收入则是消费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可以相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促进我国经济实体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就其相关对策进行了阐述,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影响旅游消费市场中的主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要素角度出发,以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和收入为样本,结合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其人均收入之间的长期动态规律。充分增加持久收入对城镇居民旅游支出的长期冲击效应,刺激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开拓国内巨大潜在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选取1995——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对新疆城镇居民收入与新疆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生活费支出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省际层面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时间趋势上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稳定;(2)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对于上述特点,本文进一步从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时间约束及休闲方式多样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卫民 《财贸研究》2010,21(1):8-16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理解,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为中国学者所关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测算方法,众多的测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政策建议截然不同。实际上,依据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可以测算出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978—2006年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可支配收入份额总体上是下降的,但自1995年以来逐步增长;企业可支配收入份额自1983年以来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在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增长,但自1984年之后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运用Feldstein和Ascauser的模型,对城市、农村以及全体居民的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以及人均消费逐年增加,具有相同的趋势。并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对于人均消费的提高分别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推动商品流通的良好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增加,即有效扩大内需。政府机构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以及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消费领域,完善消费政策;推动农村商品流通,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低收入标准地域差距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幅度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大、社会保障支出低。国家在制定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政策时依据不足,虽考虑到了这部分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尽可能的为其提供政策和财政帮助,但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直接影响政策制定的效果、甚至导致政策制定的失误。同时,我国在制定收入政策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好各个方面需求,急于求成,忽略了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使涉及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方面的政策制定标准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经常被用来考察区域经济发展中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并从居民生活水平来考察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数值分析中易受到离群值和异常值的影响,采用传统证实性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难以将各地的数据特征有效分离。为减少异常值的影响得到较为满意的数据处理结果,可以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DA)对各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进行处理,其优点是重视数据的总体特征对数据的局部不良行为不敏感,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从而实现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一目的,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05~2008年中国293个地级市各主体税种税负结构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运用面板回归和截面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了税负结构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和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不显著外,增值税、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有很显著的负向影响;(2)我国的税负结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收入分配,减缓社会阶层分化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税负结构合理的关键是责权利的一致性或成本与受益的对称性,应当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税收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加强对非工薪收入的缴纳。  相似文献   

18.
城镇居民收入群体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之间消费行为的差别,这样就可以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准确地描述居民的生活状况。依据我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把城镇居民划分成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并且结合消费数据对三个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形式进行计量检验,证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产业分布等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均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转移的短期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Indian urban households coped with rising prices over the period 1995–1996 to 1999–2000. It provides evidence of cost of living indice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urban household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a lively debate on infl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most of the studies were macro studies, which have not paid explicit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rising prices on the cop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responses of the affected families.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a larger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ising price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Indian urban households belonging to five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evidence on cost of living indices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se households to combat an otherwise hostile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cost of living indices differs across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depending up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sumption basket and the proportion of expenditure incurred on specific items of that basket.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rational responses of household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ping with increased cost of living.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wide range of coping strategies is adopted by households such as consumption reallocation and seeking increased earning opportunities as part of their backward and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