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02-2017年16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FGLS)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结构演变视角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显著减少,但负债端风险承担显著增加;控制住金融结构的作用之后,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也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紧缩使得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显著减少而导致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显著增加,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紧缩则使得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同时减少;此外,货币政策与金融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的影响减弱,对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变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的影响都受到削弱。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对货币当局、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和会计稳健性这三者的联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研究货币政策对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间的关系很微妙,货币的涨幅或者下跌都会直接影响银行信贷间的关系。会计的稳健性和企业的成功密不可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保障,所以要想让企业的走向更加有利,不管是国企还是非国企,都应重视会计的稳健性。本文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本文的最后将会就保护会计文件性这一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实务操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实施稳健性原则有利于防范、化解企业运行风险,因此该项原则是影响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范式,以系统论视野探讨了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和银行贷款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额的供给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影子银行体系和银行系统的发展。一方面房地产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又给影子银行和银行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一,房价的高涨会带来房产泡沫促使银行风险增加进而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其二,影子银行的发展本身又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文章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实证分析,认为他们存在着螺旋式的上升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银行业持续的改革开放,其市场力量和竞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研究我国银行系统的市场力量和竞争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否随着银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借助2003-2014年102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发现,竞争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且这种强化关系在小规模、高资本和高流动性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具有的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经济主体因为获取、处理经济信息能力差异,会表现出通胀预期的异质性.信息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之间存在信息扩散与学习,因此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是反映信息强势主体的预期.本文分别测定了公众通胀预期和专家通胀预期,并选取7天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因变量,将两种预期分别置入前瞻性泰勒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检验基于不同主体预期的利率规则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没有反映专家预期可能是近年来货币政策效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检验了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双重效应,即表外业务发展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直接效应)以及表外业务通过强化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间接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表外业务高复杂性、高杠杆率、 低透明度和流动性期限错配风险直接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表外业务对利益搜寻效应的强化和对央行沟通和反应函数的改变则强化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利用2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采用两步法规避货币政策与表外业务的内生性影响的前提下,本文实证检验发现:表外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并且表外业务确实强化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本文探讨了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异质性,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响应更为稳健与审慎.本文的研究为理解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防范表外业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婷婷 《商业研究》2020,(1):95-10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从传统信用拆借演变为类信贷业务,一些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实施监管套利、风险资产出表,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原有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形成干扰,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使用25家A股上市银行2008-2018年数据,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上,同业业务能够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强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上述影响并同时对于不同银行伴有异质性。实证结论验证了理论推演的假设: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并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具有强化作用;同业业务对大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有限,但对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表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分析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小银行对货币宽松与否更为敏感,其同业业务发展程度与货币宽松情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监管政策应当更加关注银行体系分层结构下的同业业务发展引导,尤其是对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应当逐步引导同业业务占比较高银行压缩同业资产,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思想构建了植入货币政策立场的信贷传导微观模型,运用"文本挖掘法"设计了货币政策立场指数,结合2001-2012年3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与面板分位数回归考察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并放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2)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立场冲击的响应最为显著,大型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城市商业银行最迟钝。因此,货币当局应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综合研判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总量影响与结构影响,提高调控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挽救经济于衰退之中,各国政府不得不启用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启用至今已近十年,其是否达到稳定市场、定向调控、改善经济结构、重点扶持薄弱产业的效果,还待检验。基于2013-2021年我国719家中小板企业财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水平的影响及不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差异,进一步检验创新型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是否因中小企业的性质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央行实施创新型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水平;不同类型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侧重点存在差异,常备借贷便利的总量调控效果明显,中期借贷便利的结构优化功能更加显著;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不同股权性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水平影响均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来考察固定汇率制下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发现货币政策可以作为稳定经济的工具。文章指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对实际产出产生一定的作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实际产出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不同,从而导致效果不同,因此货币当局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属于经济学界的新兴研究热点。基于2007—2012年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析了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激励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更为敏感。此外激励效果的产生依赖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特征和宏观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及政策效果大小在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信贷渠道理论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引发的信贷市场代理问题入手,强调银行等金融结构的信贷数额变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真实效应。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在我国表现抢眼,很多研究证实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依然是信贷传导机制。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证层面,理论上鲜有建树,后期研究应着力于构建能够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经济模型和动态效应,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差的均衡调整过程来实现。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期间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与信贷渠道梗阻密切相关。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充分关注信贷市场动态状况。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切实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工具无论是流通中现金量还是社会信贷余额都对社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就业有限的前提下,政府可以考虑使用货币政策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信贷余额的社会就业效应要大于流通中现金量,因此,当政府考虑使用货币政策来缓解社会就业时,相对于流通中现金量,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社会信贷余额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金融为核心的符号经济的不断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日趋复杂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货币政策是否需要把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作为调控目标。通过分析可知对于一个证券市场波动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体而言 ,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变动保持密切关注 ,但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体制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政策性银行正面临新的挑战。政策性银行要得到发展,必须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功能,转变政策性资金配置目标的侧重点,摆正政策性银行在我国金融组织构架中的位置,调整有关法规并提高其科学性,改善财政补贴机制,尽快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具体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对其他因素(如流动性、外汇占款过大等)来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减弱。另外,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也使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