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静 《魅力中国》2013,(13):77-77
戏剧服装文化是戏剧文化与服装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是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舞台剧中重要的视觉形象之一,服装对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题和营造舞台氛围都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适应戏剧内容的要求下,突显出戏剧的冲突性,并向观众提供诸多戏剧信息。自从有了戏剧表演艺术,戏剧服装便应运而生,这一区别于生活服装、流行时装的特定的舞台人物外部造型手段,伴随舞台布景与装置、舞台化妆与道具、舞台灯光与音响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共创舞台美术视觉效果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河南曲剧是清末民初诞生并登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河南地方戏剧,至今只不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河南曲剧是清末民初诞生并登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河南地方戏剧,至今只不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王巧平 《魅力中国》2013,(17):89-89
古装戏《玉蝉梦》,又名《双玉蝉》,是多年来多个剧种如蒲剧、吕剧、闵剧、曲剧等以不同的版本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一部传统剧目。特别是郑州市曲剧团董秀娟老师饰演的曹芳儿,给河南的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中青年演员树立了典范,使我更加尊崇。  相似文献   

5.
朱洋 《魅力中国》2013,(34):197-197
戏剧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戏剧表演专业创新人才的关键。舞台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舞台,表演类艺术教育课程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上实现的,而舞台上的表现力、感染力来源于艺术实践。应实施开放式教学,大力推进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加强交流,不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艺术学院戏剧表演专业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些情况,对戏剧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刍议戏剧表演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芹 《魅力中国》2014,(14):117-117
戏剧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戏剧表演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人物的塑造是戏剧艺术核心内容。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用实力俘获观众,为演艺事业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7.
李国顺 《魅力中国》2013,(22):126-126
瑞士的舞台美术家阿匹亚说:“光是舞台美术的调色板,光是戏剧演出的灵魂。”捷克的舞台美术家斯沃博达强调,作为“凝固音乐”的舞台设计要与音乐般流动的光之间有机融合。舞台美术中灯光布局与色彩的应用就是舞台艺术的重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晔 《魅力中国》2010,(9X):188-188
<正>舞台布景和舞台灯光的主要任务是在舞台上创造戏剧故事发生的环境;而舞台服装和舞台化妆则是塑造戏剧故事中的人物的外部造型。这里所强调的"舞台"二字,因为它是通过剧场舞台上呈现的布景、灯光、服装和化妆;是区别于生活中的建筑和照明,  相似文献   

9.
陆家林 《魅力中国》2013,(10):63-63
舞台美术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戏剧的发展而发展,并日趋成熟.形成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多部门组成的庞大的艺术综合体。在戏剧产生和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舞美在戏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艺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美术更是被提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各类舞台演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些作品甚至不惜花费巨资投入,调动一切手段,运用高科技先进成果,  相似文献   

10.
王战备 《魅力中国》2013,(19):146-146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0):82-82
曲剧《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是河南曲剧大师张新芳的代表作。谙熟曲剧传统、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张新芳老师,以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精神,取长补短,广征博采,在综合“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吕剧等姊妹艺术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方法,大大丰富了陈三两的音乐形象,还大胆借鉴了京剧的行当程式、台步、身段、水袖技巧,增强了陈三两的舞台行动和表演能力,既不失曲剧的风格特点,又有新的形式和光彩。  相似文献   

12.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3,(29):103-103
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戏曲舞台、一生所奋斗的戏曲事业、一生所尊敬的戏曲观众,但是由他创立的海派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却成为了河南曲剧宝库中的珍品。广为戏曲界专家所推崇与研究,广为曲剧界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广为曲剧票友所模仿与传唱。  相似文献   

13.
田冠军 《魅力中国》2011,(1):104-104
由我的恩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派艺术创始人海连池和董秀娟等郑州市曲剧团的老前辈们联袂主演的曲剧古典戏《卷席筒》一经推到河南曲剧的舞台上,便一炮走红,成为郑州市曲剧团的打炮戏、  相似文献   

14.
赵刘敬 《魅力中国》2013,(20):123-123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为更好的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塑造更加生动、形象、鲜活的戏剧性人物,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都应该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贴近生活、准确的把握住生活与戏剧表演艺术之间的特定联系,这样就能够是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通过戏剧表演舞台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在慢慢提高,因此穿透的老旧的戏剧表演艺术流程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难与挑战,所以,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一定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发展形势,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的寻求开拓与创新。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对生活的模仿,更是对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方面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求,另一方面演员必须要向生活学习,运用所学技巧结合生活体验,在舞台上将剧目所要呈现的内容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才能演活角色,服务好剧情需求。试想一个演员不具备腰功、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那怎能叫演戏?演员没有生活,也一定演不好或演不像戏。  相似文献   

15.
《飘扬的红丝带》是以艾滋病为题材,宣扬人文关怀,扶住弱势群体的我国第一部现代曲剧,此剧由河南省曲剧团于2005年搬上舞台后,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田汉剧本奖,在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中摘  相似文献   

16.
徐伟 《魅力中国》2013,(16):80-80
舞台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它是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文学艺术因素构成的。舞台美术又是由布景设计与制作、服装服饰、化妆造型、道具设计制作、灯光照明艺术等组成的统一体,并有机协调地融合一起、而形成给观众观赏,让观众想象,震撼观众心灵的戏剧舞台艺术。在戏剧舞台艺术中,道具却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继承和发展着,道具常常以自身优美的造型,少而精的简洁运用.司空见惯的寻常品貌,然而又是非常典型的生活器具,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参与人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参加社会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吴建波 《魅力中国》2014,(17):95-95
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在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已在舞台上消失,唯有中国戏曲还活跃在祖国各地城乡的戏剧舞台上。古老的中国戏曲走到今天,理应继续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事实不容乐观,戏曲处于“低谷”之中的现状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8.
陈莉 《重庆与世界》2012,(10):89-91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了舞台演出戏剧《我们的小镇》的翻译。舞台演出剧本的翻译区别于纯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和技巧对原文进行处理。从演员、目的语受众和译者三个方面对《我们的小镇》中译本进行分析,意在总结其不足,借鉴其成功之处来指导戏剧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时新奇 《魅力中国》2014,(26):212-212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这种舞台人物形象,是由演员在扮演角色时创造出舞台行动的过程来完成的。这种舞台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否能够称之为艺术,不仅在于他(她)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还取决于演员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因为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为创造而创造,而是要通过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评价生活,尽可能地去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从中领会生活的真谛,并且它还应该以优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戏剧表演艺术让观众从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中获得对于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艺术修养上有所提高,最终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哲理化方面走得最远的大概莫过于荒诞派的戏剧家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虽然把诉诸理智提到了第一位,但他在实践中并未排斥观众在某些片断、局部的情感介入,而只是要求打断他们,破坏它们。然而荒诞派戏剧却要观众自始至终都陷入一种理性的欣赏状态,通过思索把握剧情,理解剧情,进而认识生活的哲理。显然,这与传统的戏剧审美要求是相反的--难怪,尤奈斯库要把自己的荒诞剧称作是“反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