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记者的职业敏感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加强比较判断,善于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写出具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记者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甚至如水中月、雾中花。如何选新闻切入的角度,将直接影响新闻价值。本文就如何选择新闻角度,谈了一些成功实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雨新 《理论观察》2011,(2):157-158
角度,是指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切入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甘惜分教授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说: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  相似文献   

4.
王涛  崔柏年 《理论观察》2008,(3):153-154
角度,在这里是指分析事情的出发点。在新闻写作中,作者站的角度不同,分析事情的出发点就不同。而出发点不同往往关系到新闻稿件的广度、深度及文章或电视广播的感召力。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应十分重视新闻的写作角度。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5.
张俐 《发展》2010,(4):90-91
写好一则新闻,不仅要有一个好的线索、优秀的文笔,还要有一个好的新闻角度。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本质。本文主要讨论在选择新闻角度中,如何正确处理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关系,怎样的角度才是一个好的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角度的成因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献忠 《魅力中国》2010,(28):155-156
新闻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甚至如水中月、雾中花。如何选准新闻切入的角度。将直接影响新闻价值。本文剖析了新闻角度的涵义,分析了影响新闻角度选择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新闻案例.从抓特点、抓闪光点、抓新意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7.
孙峰  程敏 《理论观察》2008,(4):181-18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本身的多侧面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新闻消息报道也一样,角度选取的不同,产生的宣传效果就不一样。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李长胜 《理论观察》2006,(3):187-188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界大都是从新闻学角度进行阐释,不同作者在表述上也很接近。如:“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以及心理学理论、知识日益深入人心,有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新闻敏感的内涵,发现其中有不少词汇属于心理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封锁和垄断,不但从民众知情权的角度对传统的新闻提出调整,更是从及时性、时效性、参与性、容量性、挖掘性等方面不断冲击传统媒体,以至于有一种网络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纸面传媒的趋势。然而物理世界中的权力不会放任虚拟网络世界的无序,这一点在各国的网络新闻法规的制定和日常监管上都体现的由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周培源 《新西部(上)》2014,(5):100-100,99
文章从“5W”和反馈角度对公共新闻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尤其对传受双方、传播内容和效果反馈等角度进行了考察。同时对一些相似概念进行了比较和澄清,全面考察了公共新闻存在、发展的理论渊源,认为传播效果研究变迁、社会责任理论以及民主参与理论是其主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孙超 《理论观察》2005,(4):125-126
新闻角度是一篇新闻报道揭示主题的出发点,也是写好一篇新闻起承转合的依据,要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新闻,就必须选择一个好的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12.
王春波 《魅力中国》2013,(29):392-392
面对新闻同质化现象,多角度的报道可以发现新的角度和侧面的新闻视点。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在选择报道角度的时候。最直接的从新闻事件本身的不同层面选择,和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选择,从而避免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豁峰 《理论观察》2003,(4):104-105
新闻作品的人情味是要求在写法上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报道新闻时要善于捕捉人情味因素,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4.
刘华 《魅力中国》2014,(6):310-310,308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  相似文献   

15.
刘继平 《理论观察》2008,(3):155-156
新闻角度是一篇新闻报道揭示主题的出发点,也是写好一篇新闻起承转合的依据。《新闻透视》是上海最主要的电视新闻制作机构——SMG电视新闻中心的主打新闻节目,收视率高居不下,在国内电视新闻界是独一无二的。《新闻透视》栏目就是找准新闻的角度,以国际国内形势为背景,凭借敏锐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运用独特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探索出一条多角度报道新闻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6.
肖莹 《魅力中国》2013,(9):30-30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类新闻,其中最吸引人眼球、曝光率最高的莫过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事件以其独特的时效性而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做好突发性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其日常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把握突发性新闻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时刻凸显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遗漏的部分。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来解析如何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并做好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事业面临诸多矛盾,特别是没有属于新闻的法律出台,包括采访权在内的许多新闻活动都属于习惯约定,新闻从业人员缺乏保障。本文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从法制建设的现状、存在矛盾以及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范缤月 《魅力中国》2009,(22):176-176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来源于报道角度的不同,如何在报道中反映出真实的一面,这是我国电视媒体应向西方媒体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邓萍 《魅力中国》2010,(34):98-99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要遵循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规则,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尊重采访对象。所以记者采访新闻需要讲究艺术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访是新闻写作及其报道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艺术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笔者经过深入研读相关材料,对新闻采访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将几点见解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20.
增强新闻用语的色彩作用,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也是一名优秀记者写作上的真功夫。增强新闻用语的色彩作用要求语词精确、态度明朗、叙述独特及科学选择事实和报道的角度,而核心是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