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国际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改制及金融企业的境外上市,为此,中国政府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处理、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确定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使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增加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四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将对银行信贷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改变了金融资产的分类、表内核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改变了金融资产转移及套期会计处理等新规定。  相似文献   

4.
金融衍生工具给传统会计处理带来挑战,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和《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考虑到我国实际,分别颁布4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5.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主要会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正海 《经济师》2001,(7):110-111
金融工具的创新对现行财务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 ,现行的会计理论实务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第 3 9号———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3 3号———衍生工具与套期活动会计》 ,就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点、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报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外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已经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则在新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中对此有详细的规定.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情况,发起人终止确认方法比较适合的是后续涉入法。而公允价值的实行可以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1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在我国各大银行范围内试行。同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确认并发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另外,财政部还颁布了《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商业银行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多个关于金融工具业务的准则,这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作为银行的运营部的工作人员,在负责制定本行的会计业务发展规划、会计结算、资金清算和现金业务等工作时,应该以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依据,完善本行会计体系,健全规章制度,以确保结算业务稳健运行,防范操作风险。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在实施时必定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实施过程中未免还是会面临很多的障碍与问题。本文就以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依据,对我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来推动我行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顺利过渡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增加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四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将对银行信贷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改变了金融资产的分类、表内核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改变了金融资产转移及套期会计处理等新规定.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准则中要求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按照传统的会计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均在表外披露和处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表外处理已经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交易者的风险信息。新准则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  相似文献   

10.
张丽  石炜 《时代经贸》2010,(22):200-201
套期保值会计由于融合了金融与会计两大学科的知识,所以也是金融会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套期实务中出现的问题,财政部于1997年10月发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范了以套期为目的的场内商品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2004年7月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其中的套期业务会计处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基本一致;2006年的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一套期保值》,采取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做法。本文力图对该准刚中的若干核心内容作进一步的阚释,从而帮助读者实现对新准则有一个便捷、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较难理解,本文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给出界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阐述,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提出质疑。同时结合自己的观点给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此,SFAS133和IAS39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做了相关规定,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转为表内确认,并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就我国而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应从实际出发,分为目前、近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1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概述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起点与核心,它将决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的计量、SPV合并以及披露报告等问题。与企业的普通业务会计确认不同,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标准不是确认某项会计要素,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而是对所转让资产的终止确认。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工具定义为,“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本文仅探讨金融工具准则第七条中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5.
1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概述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起点与核心,它将决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的计量、SPV合并以及披露报告等问题.与企业的普通业务会计确认不同,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标准不是确认某项会计要素,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而是对所转让资产的终止确认.  相似文献   

16.
韩宗强 《经济师》2007,(10):176-178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颁布前我国没有所得税会计准则,只有《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4)、《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1995),企业在会计实践中主要是按照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文章通过对相关概念、所得税计算方法、账户设置、会计确认及计量等方面的对比,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并对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研究的非对称性,导致了IASB与FASB在金融危机之前发布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准则质量低下,不能有效地约束资产转移方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诱使发起人弱化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险管理意识。IASB与FASB现阶段正在改进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准则,虽然立足于资产定义,却错误地解释了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可能导致不合理的会计处理。改进现行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准则,建议基于正确解读资产定义,从完善概念框架与公允价值计量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如下十七个具体准则中运用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分别是: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和金融工具列报。另外,在每个具体准则中,对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都加以限制性条件,以确保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合理、谨慎地运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5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决定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来确认减值.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实际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说明了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2006年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作出了具体规范,本文针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是否考虑减值、如果必须计提减值应如何正确的会计处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