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信息不对称性。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键在于将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特性向经验品特性甚至搜寻品特性的转变,这需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经营或第三方机构介入市场,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或实行质量认证;政府要采取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控制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经营者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遵守良好操作规范,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等。此外,需要加强消费者责任。  相似文献   

2.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安全心理是推动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的关键。该文在对不同规模城市居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对追溯性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追溯性食品价格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影响广大小型城市消费者对追溯性食品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提高追溯体系的管理效率以降低成本显得更为重要;而加大食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也是全面推动食品追溯体系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在指出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为何会长期存在?基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角度,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理论解释。由于食品质量信息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获悉的信息,普通消费者难以准确地度量和评价食品质量状况以及对食品供应者的欺骗行为进行有效的惩罚,同时又无力为高质量的食品提供额外的支付,因此出现了市场失灵。对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众多、工作量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存在难以克服的激励问题,因此出现了政府失灵。而未来的解决之道在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俊杰 《乡镇经济》2007,(11):77-80
食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坑人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市场食品质量的严重不信赖。文章借助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和谐关系产生的经济原因。通过信息经济学若干模型的分析,指出了构建农村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和谐关系的途径,并提出在政策与法律对策上应从建立信息对称的和谐食品消费环境、促进食品产业联盟以提高食品企业声誉、建立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广告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消除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研究市场机制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有效作用。在由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构成的食品安全供应链中,分析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的博弈行为,得出了食品加工企业对农户进行监管的条件,以及农户按照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的可追溯食品契约进行生产的激励措施,并给出了政府在可追溯制度实施中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激励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郑军 《山东经济》2010,26(3):136-140
本文从农村消费者的视角,依据对山东省334位农村居民的调查资料,对其食品质量安全消费意识进行了实证分析,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心程度、被调查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被调查者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情况以及被调查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期望四个层面。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总体较高,但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普遍较低;对目前市场所售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度不高,购买频率偏低;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和实现生态安全消费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8.
动物源性食品处于食物链的高端,由于其产业链长,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以及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均可能对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食品生产源头控制、知识信息源头控制、政府监管控制及加快立法进程,促进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
食品质量安全不但关系到食品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更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为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民消费的长期安全性,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基于此,文章对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头等大事,它是人们生活的必备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传统的美食大国,政府对于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更是十分的重视,并且为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目的就是达到让民众吃的放心,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文主要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及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提高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提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丁颖  徐晋 《浙江经济》2012,(7):42-43
目前,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单纯认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属于卫生检疫领域,对引发该问题的深层动因与经济机理缺乏深入的思考。一旦发生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公众更习惯将其寄托在政府及公共管理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上,忽视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制衡机制作用。并且理论界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动机与分析,运用经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尝试以食品生产企业作为独立行为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动机与需求,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切实履行好生产加工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是质监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以来,海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普查建档、监督抽查、食品企业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等措施,使我州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探讨我国食品溯源的应用现状及优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食品生产运输相关信息能够被双向追溯,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便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隐患时理清职责,及时处置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但我国现有的食品溯源系统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全面的食品安全追溯。文章通过阐述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影响食品溯源实施的不利因素,对应提出优化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溯源应用的对策建议,促进食品溯源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中国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表现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表现影响深远,企业社会责任是食品企业进行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中国食品企业应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国家质检总局6月26日宣布,我国将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完成米、面、油、酱油、醋等产品市场准入,全面启动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饮料等十大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6.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39名成员组成.拥有国家注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员18名.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2名,并有多名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天津市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审评委员和全国食品工业标委会食品通用检测分委会委员等职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隐患,食品质量问题随时会发生。首先是购买食材途径的安全性、食堂内部环境设施、食堂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薄弱等多方面问题突出了食品质量安全。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校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具体的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批批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是确保食品质量源头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落实食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措施及抓手。近年来,我们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总局的政策,每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投资建设了化验室,培训了检验人员,就实际落实出厂批批检验情况来看,由于中小食品生产企业的复杂性,落实批批检验工作仍然存在较大阻力,困难重重。不少中小企业因人员、设备等等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03年6月13日,哈萨克斯坦议会下院的生态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委员会的代表审议了政府制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草案。该法律草案由议会代表倡议制定。法律草案旨在完善有关食品质量保障和健康安全方面的法规,加强商品生产者生产与进口食品、原料和成品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05,(10):60-60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项工作。在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中,市工商局以“四位一体”(即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点、检测箱四位一体)检测体系为支撑,以流通领域食品快速定性检测为主要手段,以集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全面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净化了食品流通领域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取得了较好成效。省工商局于3月4日在余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