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5%,而耕地却只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八五”期间前四年平均减少耕地500万亩,现全国人均耕地1.199亩,已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耕地不到1亩,“九五”期间年增人口仍将在1300万以上,按人均每年占有粮食750斤计算,1300万人口每年需要增产100万斤的粮食,增幅比10年前提高一倍。经有关部门予测到2010年国内需求粮食总量为7亿吨,而实际生产能力为5亿吨,缺口为2亿吨,玉米、水稻将出现短缺。为此,国家向全国提出到2000年粮食计划新增1000亿斤,并要求“九五”期间,东北三省粮食增产300亿斤以上,其中黑龙江省为150亿斤,吉林省为100亿斤,辽宁省为50亿斤。1995年7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把黑龙江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战略后备基地和农业强省的决定。计划到2000年,使全省粮食总产在1994年的基础上新增150亿斤,达到65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15%,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将在1994年基础上新增500亿斤,达到100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25%。  相似文献   

2.
凤阳县属于江淮丘陵。全县土地面积288万亩,其中:浅山63万亩,岗丘183万亩,平原32万亩,湖泊9万亩。包产耕地108万亩,其中旱地65万亩,占60%;水田43万亩。全县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均耕地2.3亩。 在历史上,凤阳是逃荒要饭的穷地方,解放后仍是安徽有名的低产区。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面貌发生巨变,粮食每年增产一亿斤。 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4.4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977年增20%,油料总产1,250万斤,比1977年增2倍,人均收入150元。1981年粮食总产6.4亿斤,油料3,715万斤,分别比1980年增28%和80%,人均收入297元。1982年预计粮食总产7.1亿斤,比1981年增11%,人均收入可达340元。国家年征超购粮食任务为5,400万斤,油脂任务为70万斤,1979—1981年全县共交害4.4亿斤粮,1,595万斤油。今年可交售粮食2.6亿斤,油脂800万斤。  相似文献   

3.
一、豆稻轮作是中高山区较隹的耕作制度 豆稻轮作,在我们福建省中、高山区能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是当地较佳的一种耕作制度。我们省共有耕地面积1,9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8亩,占全国人均数的48%。全省粮食占用地1,606.57万亩,粮食总产153.63亿斤,平均亩产956斤,其中:单晚、中稻面积358.36万亩,占粮食面积的22.3%,产量17.94亿斤,占粮食总产11.68%,平均亩产501斤,秋甘薯面积316.38万亩,占粮食面积19.7%,产量15.56亿斤,占粮食总产10.13%,平均亩产492斤。用地占粮食用地42%,而产量只占总产21.8%的单晚、中稻和秋甘薯,多分布在中(海拔500~650米)、高(海拔650米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省内有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耕地集中、土壤肥沃。全省现有耕地1.27亿亩,占全国耕地的8.2%,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6.3亩。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复被率达38.5%,可利用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第一位。草原、荒山草坡7,600万亩,水面3,080万亩,还有可开发荒原约6,000万亩,是我国应重点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对国家贡献巨大。每年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最多时超过100亿斤(1959、1967、1975年),最少也是41亿斤(1962年);粮豆净调出量,最多年份(1968年)达52.8亿斤,一般在一、二十亿斤左右。1978年粮食总产量295.5亿斤,交售商品  相似文献   

5.
家垦部最近召开的全国国营农牧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是一个充满了革命干劲的生产跃进会。根据参加这次会议的四百多位代表所提出的指标,今年农垦系统的国营农牧场要开荒1,500万亩(比原计划700万亩跃进了一倍多: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荒的总和还多100万亩),生产粮食30亿斤、棉花100万担、大豆4.5亿斤,出售肥猪40万头,以及其它农畜产品,生产总值要达到10亿元以上(也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计划利润也从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人口的增加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黑龙江省开垦了8,140万亩荒地,使全省耕地面积净增约4,140万亩,达到12,686.8万亩。由于耕地扩大和单产提高,到1978年止,全省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139亿斤,除供应省内需要外,纯上交国家647亿斤,平均每年上交22亿斤。无论是完成粮食征购任务,还是按人平均生产的粮食,在全国都是第一位。贡献很大。为加速黑龙江省的商品粮基地建设,1974年国家决定进行有计划地开荒,截至1979年共开荒1,831万亩,国家投资48,886万元,生产粮食15亿斤。1979年省委又用国产农业机械建立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约有盐碱耕地1亿亩,盐碱荒地3亿亩,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就目前1亿亩盐碱耕地来说,如果改造利用得好,在原有水平上每亩增收粮食200—300斤是可能的,一年就可增收几百亿斤粮食,潜力巨大。从山东省禹城县盐碱地改良实验区看,挖掘盐碱地区的潜力,提高盐碱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必需采取综合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下辖一县二市三区,国土面积6638平方公里,总人口459.3万人,耕地面积461万亩。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620万亩,粮食总产量63.5亿斤,其中夏粮23亿斤、秋粮40.5亿斤,商品率58%,是江苏省的主要产粮区,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扬州市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从生产源头抓起,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创新粮食购销方式,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加强粮食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粮食就地转化为畜产品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有较好的粮畜转化条件。它是我国一大产粮省,人口3,200万,耕地1.3亿亩,人均耕地4亩多,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目前年产粮食350亿斤左右,人均千斤粮。每人消费原粮平均500斤,还有500斤可以转化为畜产品,全省加起来就是150亿斤。全省有1.5亿亩可利用的草原,为全国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这块草原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为全国最丰盛的草原之一,每年可产干草150亿斤左右。这两个150亿斤,如果配合得好,  相似文献   

10.
《齐鲁粮食》2006,(1):24-25
汶上县共有74万人口.83万亩耕地.是个典型农业太县.全县年平均产量.小麦45亿斤.玉米6亿斤,年平均商品周转粮量,小麦25亿斤,玉米4亿斤.主要由全县300多家各粮食经营企业负责经营流通。我们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契机.注重转业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加大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力度,探索新时期依法管粮的方式方法,及时对粮食市场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实现了全县社会粮食健康有序流通。  相似文献   

11.
今后,我国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减少。以城乡等占地每年700万亩计,15年约占耕地1亿亩,折1.6亿亩播种面积,亩产粮食以187.5公斤计,减产粮食300亿公斤。此外,还要退耕还林还牧1.2亿亩,亩产75公斤粮,则减产89亿公斤。共计减少播种面积2.8亿亩,减少粮食389亿公斤。可见,问题是严重的。怎么办?可能的对策是:开源(开荒、增加复种指数、绿肥田改为肥饲兼用田)、节流(减少占地与退耕)、增产(改良中低产田、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转化”入手 达县地区有耕地837.29万亩,其中水田475.52万亩,旱地361.77万亩。耕地综合利用仅处于初期性的开发阶段。目前耕地利用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两低一差”:一是复种指数低。从自然资源条件看,该区89%的耕地适宜于一年二熟,其中60%以上适宜一年三熟或多熟。但是,到1984年,全区复种指数才达到198.9%,近十年来种植指数基  相似文献   

13.
在广袤的松辽平原黑土地上,有一个县,史称黄龙府,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该县幅员5400平方公里,有耕地562.5万亩,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当地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常年粮食总产量70亿斤,玉米占95%以上,达到65亿斤以上。自2006年起,该县不断创造玉米种植技术和单产的新突破,连年被国务院或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或先进县标兵。  相似文献   

14.
汉代到今天,我国人口从六千万增至十亿,人均占有耕地从近十亩减少到一亩半,人均粮食从一千三百多斤降为六百四十多斤。 公元前二二一年,我国至少有二千万人口,亩产一百三十多斤,到西汉元始二年,我国有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耕地约五亿七千七百万亩,人均占耕地九点六八亩,亩产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有耕地1,332万亩,占湖南省总耕地的26%。湘北湖区,历来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据1965—81年统计资料,国家每年从湖区收购(含议购)的粮食达23.59亿斤,占全省收购总量的34.6%,其中纯商品粮为18.44亿斤,占全省的37.3%。另外。  相似文献   

16.
我市粮食生产及供需状况 我市耕地面积为542.91万亩,年度粮食产总产量53亿斤左右,其中小麦产量在9.2亿斤左右;年度粮食需求约96亿斤。  相似文献   

17.
(一)泸县位于川南浅丘地区,有耕地110.88万亩,其中稻田占耕地的83.58%,人平耕地不到0.8亩.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水稻生产,种植双季稻有较长历史.我县复种指数高,耗地作物面积大,70年代前期,稻田施肥水平很低,多是"白水秧"、"卫生田".以后化肥增加,施肥水平提高,但化肥占施肥量80%以上.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料效益差,不仅早、中稻坐蔸面积增大,晚稻赤枯病也严重,粮食产量徘徊.1979年水稻总产只5.8亿斤,平均亩产还不到700斤.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我省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9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近两年来一直在784亿斤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耕地面积减少,造成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而单产又没有相应地大幅度地提高。1987年全省耕地比1984年减少了190万亩,虽然粮食作物的单产基本上保持在1984年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9.
连年丰收,今又丰收,2012年黑龙江省又是一个粮食生产丰收年.全省粮食生产在上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面积扩大、结构优化、产能增加的强劲发展态势,粮食实际种植20913万亩,其中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15653万亩,比上年增加275万亩和162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比上年增加3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秋收期间,全省气候异常,平均降水量159.3毫米,为50多年来之最,不仅给秋收造成困难,也给来年农业生产带来压力.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两次组织专家会商,感到来年全省农业生产形势严峻:一是近1亿亩玉米茬,有三分之二需春整地,增加了适时早种难度;二是7000多万亩旱田处于偏涝状态,高标准春播将遇到严重涝情挑战;三是秋抢收快收造成部分田间道路和水田基础设施破损,给来年春耕生产带来极大不便.  相似文献   

20.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广东人多地少,人平耕地仅0.52亩,尚未达全国人均数的一半,粮食不足是多年来困扰制约着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省人口6800多万,外来人口约1300万人,经广东口岸出人境游客7000多万人次,年生产饲料620万吨,还有其他食品工业用粮等,全省粮食需求约500亿斤,“八五”期间,年平均自产粮食350亿斤,缺口约15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