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以往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从产品到企业。如今应该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战略思路,从做大企业转向产业分工与布局。构建省内各具特色的经济协作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章通过比较四川、重庆产来结构状况,指出重庆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过渡进入、产能过剩、产业提升乏力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系列措施,包括:“有为”与“不为”结合的“择优发展”策略、优化调整工业内容结构、资源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的思路以及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方面比东部地区更有潜力。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从对分工优势的分析入手,重新解释了西部对外贸易发展滞后的真正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分工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低下,进而提出了西部发展对外贸易应该以分工优势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江西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加工度不高、产业投资存在明显的逆比较优势倾向、产业经济成分结构不合理,从而整体经济效益水平不高,江西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都都市圈现有产业分工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面对世界新型技术引领的新型产业发展方向,却是落后和差距甚远。应该从展望世界新型技术引领的新型产业发展方向,借助成都都市圈打造天府新区机遇,结合自身状况淘汰落后、耗能污染产业,布局优化新型产业,推进成都都市圈实现产业分工及布局优化,引领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创新的机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的集群化决定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竞争优势的必然性,创新优势的实现在于特定需求对集群的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推动,知识技能的扩散集聚效应和地方资源与制度环境的催化作用,政府应从宏观市场机制、产业集群环境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上促进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放眼全球空间来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而评价这些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对形成竞争力的影响,才能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延安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研究,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特殊地区产业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产业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上采取了地区区别对待,使中部地区长期受到中央的忽视和国家政策的挤压。中部地区不能坐等东部的带动效应和西部的顶托效应,要充分利用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调整,促进中部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西部地区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能源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地方合作网络,而且科技水平较低、能源开发浪费较大。西部地区应实施集群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能源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而流通服务业作为联系第一、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业,是服务各个产业部门使其得以发展的链条和网络。掌握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于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在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进行研究,发现近年来流通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中的总体占比出现了下降,但作为流通服务业的重点行业,现代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中,现代物流业呈现出集聚现象,南京、上海和舟山3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批发零售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转移态势,路径从泰州、湖州和舟山向南京和镇江转移。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贡献区位商法分别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和16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的显著性进行了识别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集群显著性较高.且省级和市级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显著性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基础最好的地区。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将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在坚持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基础上,对上海的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基于此,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分配公平、社会稳定)两大类指标体系,运用行业收入差距适度性的测度方法,测算长三角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度性。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行业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几年稍有缓和;浙江省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幅度最大,上海市次之,江苏省最小;从静态适度性来看,两省一市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呈现优质适度状态,浙江省适度性最高,说明长三角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还未触及社会容忍度;但从动态适度性来看,两省一市行业收入差距与四个方面的适度性均在逐渐恶化的轨迹上运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分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发现,从城市路径看,长三角不同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不同;从行业路径看,长三角各服务业行业的地方化水平存在差别.分析表明,对长三角服务业分工问题进行分析时,是否考虑城市(行业)的相对规模因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文章还对长三角城市区位商居前的服务业行业给予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产业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正在建设世界新型制造业基地,但是由于分属二省一市,地区间协调难度大,导致地区合作进展缓慢。打破地区本位、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长三角一体化为江苏产业整合提供了良好环境,江苏应在充分利用上海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提升集聚和辐射能力;在省内产业整合方面,应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以发挥苏南、苏中、苏北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淮安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因此研究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无论是对淮安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长三角地区与淮安的产业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定,得出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最后从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地方政策等方面提出淮安产业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构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二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在产出能力、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优劣。但现阶段总体来看,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高于江苏、浙江两省,而江苏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强于浙江。本文最后给出了实证研究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