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基于对湖北省孔镇343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农民的养老担心,并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农民养老担心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的养老担心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民养老的基础,而相对于子女数量,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减轻农民养老担心的关键。研究还发现,新农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养老担心,发挥一定的养老保障效用,但是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并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即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和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水平、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以及反映情感慰藉境遇的心情烦恼时家人的反应,都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为子女供养、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和心情烦恼时能得到家人关心与安慰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中的"情境理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村庄内部差异的视角,将村庄内部的经济因素、组织因素和政治因素引入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中来,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对全国10个省份80个村庄1123个农民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家庭决策类型,家族网络组织、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村庄内部组织资源以及政治因素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养老问题困扰中国家庭,农村困难大于城市,绝大多数农民依然依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子养老"难负重荷;代沟矛盾显现,代际和谐压力增大,子女养老意识淡化。由政府牵头,统筹农民养老资金,走社会化养老道路是最佳选择。对农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农民年老依靠子女赡养愈来愈不可靠;社会化养老实现的日期愈来愈近,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但并不是很遥远;现行养老应多元化格局并存;弘扬传承敬老孝老美德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转型,农村老年人养老呈现社会化特征。针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进行研究,利用问卷调查,针对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进行分类,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系统分析。建议构建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综合养老模式,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转移至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选择不同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总体样本和男性样本选择家庭迁移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对迁移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学龄子女数是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特征因素,尤其是对女性样本来说,有学龄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迁移;已迁移时间和迁移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正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后农民依托于土地的长久稳定收入模式被打破,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因此,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下,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对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后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土地流转背景下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养儿防老"为特征的家庭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非农就业人口的增加,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系统阐释了经济发展冲击和文化道德维系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江苏省6个乡镇12个行政村16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发展和道德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子女外出就业是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风气、宗族关系以及村落聚居程度等则成为维系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陈霄 《中国农村观察》2012,(3):26-36,96
本文利用对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需赡养的老人数量、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家庭成员务工工作变换频率、家庭需抚养的子女数量、现有住房面积、宅基地面积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同时,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活动、宅基地退出后以低价租住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将宅基地用于出租等非自住用途的农民,更可能不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而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在城镇购房情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孝道转型视角出发,基于CHARLS2015年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了成年子女外出的不同类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不同子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年子女外出弱化了受空间限制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强化了不受空间限制的经济支持。较之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成年子女外出对自理能力受损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强度更大;较之成年女儿外出的影响,成年儿子外出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显著且强度更大。可见,成年子女外出并未全面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支持,而是推动家庭养老由"侍奉在侧"型向"成就安心"型转变;成年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并未扮演替代性角色,而是仍旧扮演着辅助性角色。为此,应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倡导孝亲敬老的美好家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考察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系统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但这种传统模式在新生代子女中开始有所改变,即无论是从经济支持,还是从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来看,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幅度缩小,且差异已不显著。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以儿子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虽未彻底改变,但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剖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机制发现,女性地位提升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促使女儿提供了更多养老支持。同时,传统性别观念弱化也对女儿养老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村老年父母对照料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家庭照料上的角色优势,显著地增加了女儿的生活照料作用,但在提高经济支持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潜在影响,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会更偏好家庭养老方式;另外,形式上具备城市基本特征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选择偏好同农村居民一致,表明"家文化"转型的滞后性。进一步地,我们借助家庭结构作为"家文化"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文化与区域的交乘项,验证了"家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增强效应。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社会养老在经济层面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能忽略家庭养老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ISM模型,并结合山东省调查数据,论证了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制度保障偏好和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的表层直接因素;社区关心情况和生活担忧度认知是中层间接因素;居住方式、家庭年均收入、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文化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层次的探讨,并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空巢"家庭养老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产生了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因父母的经济、身体和心理状况,子女的收入和家庭状况,以及老人的配偶和老人有几个子女等状况而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利用农村无人耕种的承包地和荒废的宅基地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农民以地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形势、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对河南省176位农民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土地特征和农民心理认知情况4个方面选取了1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以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民的学历越高、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非农收入占比越高、感觉养老金越充足,农民越愿意以承包地养老;农民的房屋面积越大、房屋常住人口数越多、在城镇买有住房、越认可这种方式,农民越愿意以宅基地养老。[结论]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找准并关注有以地养老需求的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周边的非农产业、明确以地养老成立的立法条件以及加大以地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他们在担心什么:风险与保障视角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民大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多种风险形式的威胁,特别是疾病与医疗、子女学费压力等,很有可能使农民重新陷入生活无着的贫困境地。以风险与保障视角来分析农民问题会发现,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难以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它们有可能累积成社会风险并威胁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包括针对贫困问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以及帮助农民减小甚至消除疾病的医疗保障和老年生活风险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农民分化特征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农民分化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增加0.634个单位;(2)在反映农民分化的三个可观测变量中,职业分化和经济分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概率就会分别增加0.394和0.358个单位;(3)反映其他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地产权稳定性的认知、流转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变量对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政策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农民特点,积极促进农民各阶层职业结构的合理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