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在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设立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将川陕革命老区打造为"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目前规划期已过半,川陕革命老区紧抓机遇、抢占先机,落实任务、稳步推进,加快立法、强化保障,严格执法、强化督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生态压力趋大、绿色理念有待强化、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区域联动有待实现等诸多问题。对此,川陕革命老区应切实把握先行先试重大机遇,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家之友》2014,(12):41-41
<正>核心提示:廖承志受张国焘的迫害,被内定"枪决",但因情况特殊被铐着手铐随军走完了长征,称之为"流动坐牢"。廖承志在川陕苏区担任川陕省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企图另立中央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被强加上"特务"的罪名,开除党籍,囚禁起来。张国焘之所以没有马上杀廖承志,一方面是因为廖承志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何香凝之子,杀了他不好向党中央交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廖承志多才多艺,不仅懂好几门外语,还会画画、刻写蜡纸。  相似文献   

3.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片区的核心区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厉兵秣马、浴血奋战过。然而,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巴中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三农"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体系不畅、地方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与差异化策略是当前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本文对川陕革命老区现阶段已有的产业融合创新方案进行描述与总结,提出“红色+行动”创新发展路径,并从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及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详细的差异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巍峨雄伟的大巴山,群峰起伏,蜿蜒千里,挺立在川、陕交界处。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称它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是架通扬子江南北革命阵营的桥梁。当年仅通江、南江、巴中和平昌就有12万英雄儿女参加了红军,4万多巴山儿女为革命壮烈牺牲。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廖承志等一大批革命前辈曾在此留下闪光的足迹。为了这块浸透着先烈热血的土地告别贫穷,国家自1987年实施信贷扶贫战略以来,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5.43亿元。到1995年底,全区纳入"攻坚"对象的建卡贫困户由1986年的25万户减少到15万户,贫困人口由119万人减少到  相似文献   

6.
<正>平昌支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信贷资金保障。平昌县,巴中市唯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农业县,为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近年来,全县上下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各项经济社会领域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全县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四川省平昌县支行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遵循银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农业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刘瑞龙同志,在广州主持中国农史学会学术讨论会期间,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猝发,于1988年5月25日不幸逝世,终年78岁。刘瑞龙同志1910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1925年就读于南通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共产党,任南通特别党支部书记,是党在南通地区早期创始人之一。1930年,刘瑞龙同志被调到江苏省委工作,曾任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省农委书记兼省军委委员等职。1933年,刘瑞龙同志义被中央调到川陕苏区工作,先后担任红军第29军政治部主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红四方面年宣传部长等职,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9年,中央派刘瑞龙随刘少奇同志到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皖军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晋陕蒙现有工业基础、区位条件、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国家重大项目等多种因素.进行区内工业中心的选取.将中心为3个等级.并提出了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富集,是我国1990年至今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本文选取极具该区典型特征,且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陕西省神木县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神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政策,概括总结了该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于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经济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以及资源富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晋陕蒙接壤区是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地区、长期以来,农业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经济贫困落后,本文在对该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对今后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的农业自然资源提出了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所辖9县1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作为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累计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川陕革命老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加快体制改革,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老区振兴发展扫清障碍,确保川陕革命老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晋陕地区地处典型的欧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偏少且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农作物生长、丰收对人工灌溉的依赖很大。明清时期,伴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和官方对水利事务管理的收缩,晋陕两地农村水利事务呈现出以乡绅为领导核心的民间管理趋势,水利规约成为民间水利事务管理的制度形式。民间水利事务管理模式的运行,减少并弱化了成员在用水过程中的投机行为、降低了水利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和水利纠纷的诉讼成本。但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普通农民参与管理的能力不足,使得这种管理方式的效用发挥是有限度的。因此,以史为鉴,协调好国家政权、乡村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关系,重视民间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民阶层的水资源自主管理作用,是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推广粮食新品种能显著增加农户收入,但其增收效应、影响因素及增收途径却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川麦42"的农户实际种植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川麦42"的投入产出效应,并对"川麦42"生产中各投入要素对产值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川麦42"的增收效应、影响因素和增收途径,最后提出促进粮农增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变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智 《中国农史》1995,14(4):78-86
本文以考古资料为主,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对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进行初探。一是阐述春秋战国前,这里草茂林丰,河湖广布,先民们过着渔猎生活,生态环境是良性循环;二是进一步阐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各自都想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区域,就时常发生民族战争。每次战争都得实行移民实边屯垦政策,以解决士兵粮食供给问题。这对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屯垦即:秦汉、唐宋及清末等。三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在单一重粮思想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三次较严重的开垦高潮,使本区植被再一次遭到破坏,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变得很脆弱。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追源溯史,最后提出防治生态环境变劣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川、渝、黔、滇、桂、陕、甘七省(市、区)市地州公共图书馆协作网建设的回顾,总结西部地区市地州公共图书馆协作网建设取得的成果,提出科学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川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加工技术优势和品牌实力,积极参与“川粮优化工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帮助农民致富。公司利用年产9万吨精米、4万吨油脂、6万吨精粉的生产线,与农民签订优质稻谷订单1.3万公顷,发展优质油菜籽20万户,增加农民收入800余万元,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实现利税350万元,被评为四川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川粮”、“福瑞喜”牌粮油被中国粮油协会评为国家级“放心粮油”,被授予“四川名牌”产品,“川粮”牌大米被评审为“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8.
川中丘陵农地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川中丘陵农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认为实施生态建设是川中丘陵农地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提出了进行生态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品种来源及其选育经过   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川育 14”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89年用“ 9920” (本所选育 ,组合为川育 9号 /3繁 /7/高加索∥川育 5号 )作母本 ,“ 21646” (本所选育 ,组合为川育 8号∥ 9号 /黔花 1号 )作父本进行杂交 ,采用系谱选择法 ,经成都、昆明四年六代选育 ,于 1992年稳定成系 (代号 33976)。 1998年 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川育 14”。 1999年 9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确定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种植。   二、产量表现 川育 14参加四川省区试预…  相似文献   

20.
川中丘陵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