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乔青 《魅力中国》2009,(10):34-35
罚金刑是法院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从其定义可知,罚金属于一种财产刑,是刑罚的一种:它以强制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为内容,实质上是国家剥夺犯罪分子对这部分金钱的所有权;罚金只能对触犯刑律的犯罪人适用,这由其刑罚性质所决定;从适用主体上看,只有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法院才是刑罚适用主体,才能对犯罪人判处罚金,  相似文献   

2.
犯罪是一个代价与收益二者在犯罪人心中博弈的产物。当行为人认为实施犯罪行为所得到的收益大于接受惩罚时所付出的代价时,行为人就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中止制度建立的一大社会基础,就在于行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犯罪中止制度通过减少惩罚代价为手段鼓励犯罪人及时停止犯罪,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达到以最小的经济或社会代价保护更多的利益。犯罪中止制度就是一个行为人与社会进行收益交换而达到共赢目的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种贪利性犯罪,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许多新特点。为了预防和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文章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的社会学、经济学和个体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博 《魅力中国》2010,(33):32-33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因此也叫生命刑、极刑。死刑始终处于刑罚体系之顶端。“罪莫大于死”。在古代,中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都把死刑作为刑罚制度的核心,广施滥用。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提出了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5.
李芬 《魅力中国》2010,(35):177-177
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是有关刑法溯及力与既判力之间关系的规定,但该款条文规定无论是在假定爷件还是在适用结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在保留原法条的基础上,增加“但在刑罚执行期间,有新的法律或事实出现,认为其行为不再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应当按照有利于犯罪人的规定相应减轻或免除其剩余刑罚”作为该款条文的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6.
假释制度是一种通过对确有悔改表现的犯罪人附条件地提前释放,以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为宗旨的刑罚执行制度。根据我国的假释立法,本文将分析假释立法在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撤销条件和假释考验期限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刑法中的大多犯罪一般主体均可构成,但也有一部分犯罪刑法规定只有某些具备特殊身份的主体才可构成,或因为行为人具备特定身份而影响刑罚的轻重。这些由于一定身份而成立的犯罪或影响刑罚轻重的犯罪,在刑法理论上叫做身份犯。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又叫构  相似文献   

8.
陈海州 《发展》2011,(1):45-46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现状 我国对未成年罪犯在处理上经历了一个从打击为主到挽救为主的转变过程,我国刑法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情况的实际出发,在刑法中区别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刑罚和量刑,  相似文献   

9.
吕途 《理论观察》2002,(4):44-46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在认定、案件审判、刑罚适用上与成年人犯罪主体有很大区别。在司法实践中 ,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的认定 ,应严格把握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的方式 ;刑罚适用上注意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原则、刑罚种类、执行方面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0.
加罗法洛将实证方法引入到犯罪学的研究中,提出自然犯罪理论,认为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根据道德异常程度对犯罪人进行了分类,构建了遏制犯罪的刑罚体系,呼吁国际社会应制定国际刑法典,共同遏制犯罪。他的理论片面而深刻,推动了犯罪学理论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雷鸣 《西部大开发》2011,(1):140-141
在单位犯罪中要做到正确适用各种刑罚,应根据单位犯罪的特点,查清犯罪情节,确定各主体的刑事责任,并将刑法总则中刑罚适用的规定和刑法分则中单位犯罪法定刑的规定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到量刑适当。  相似文献   

12.
炎鹏飞 《魅力中国》2011,(7):318-319
犯罪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犯罪现象的外部原因是通过犯罪人自身的心理原因起作用,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主观心理态度支配下发生的触犯刑律的行为。所以说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犯罪与犯罪人的意识或人格缺陷有关,预防犯罪的所有措施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有效的消除行为人的意识和人缺陷,才能彻底消灭人的反社会意志,并组织其外化为违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减少或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一、量刑情节的内涵量刑情节,是指由刑法规定或认可的定罪事实以外的,体现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以刑罚、处以刑罚的轻重所应当或可以考虑的各种具体事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共同犯罪人主客观的共同性,各共犯具体的主客观情况都丧失其独立决定行为性质的作用.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上看,无论分工和参与程度如何,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危害行为都与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部分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如若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在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共同故意联系,消除自己对整个共同犯罪的影响,使其他犯罪人明确认识到已失去了该犯罪人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隋国新 《东北之窗》2014,(14):48-49
正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处遇(监禁矫正)而言的一种新兴的犯罪人处遇方式。即在正常社会环境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犯罪人,尤其是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人通过各种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和方法,使其接受并参与有关的管理、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尽快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至今已八年。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 《魅力中国》2014,(19):303-303
当今世界性的犯罪问题中,未成年人犯罪始终是人们最感焦虑的社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化,也一直是个不客回避的严峻现实。为全社会所关注。因此,加强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的研究既是学术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符合未成年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克服监禁刑的弊端,有利于和发达国家的刑罚模式接轨;我国社会主义的刑事政策、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以厦日趋完善的社区和健全的司法行政体系资源也为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由此得出了社区矫正是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的优先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一、犯罪意志的形成过程 故意犯罪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具有犯罪目的的意志活动.犯罪人要使其行为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必须依靠其意志力.因此说,犯罪意志是犯罪主体自觉地确定犯罪目的,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犯罪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犯罪意志过程.犯罪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黄萍 《理论观察》2007,(4):199-200
一、强制措施概述强制措施,是指法定机关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刑罚的执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的,强制他们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是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方法。(一)一般适用条件1.适用的主体条件适用强制措施的主体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其他机关、团体、个人都没有行使的权利。2.适用的对象条件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对象只能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3.适用的原因条件强制措施适用的原因条件主要是视案件情况,为了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保证其不毁灭、伪造、编造、隐匿证…  相似文献   

19.
蔡霞 《特区经济》2011,(10):241-244
我国刑法对公司犯罪只规定了罚金刑一种刑罚方法,这种单一的刑罚配置不能对公司犯罪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公司犯罪刑罚体系的做法,通过完善罚金刑,增设多种附加刑的方式,对我国公司犯罪刑罚种类作出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犯罪率不断攀升,其中未成年的青少年犯罪比重不断增大.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以保障人权为目的,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给予特别重视,扩大了未成年犯有关权利,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选择更多的适用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