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简讯     
商务部要求做好开放条件下的石油市场管理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商务部召开的全国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上说,从2007年开始,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面向全球开放,这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加快我国石油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做好开放条件下的石油市场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6日,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两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将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开放,加快推进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对外开放了国内原油、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两个“办法”的出台.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军中国成品油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允许具备条件的国内外石油企业在我国从事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我国石油市场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有利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促进国内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成品油市场也变数重重。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5日至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在深圳举办了2006年中国油品市场论坛,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的有关官员,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和证券、期货、外资企业的老总、专家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论坛。论坛展望全球能源形势,分析国内外原油供需状况与价格走势,研究石油市场的发展和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世界石油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建逐步开放,从发达国家逐步推向发展中国家。纵观世界各国(地区)成品油市场开放的历程,基本上都走过了一个渐进、逐步开放的平稳过渡过程.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做到既开放市场,实现价格市场化,又保证本国大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从而确保自身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了解分析一些国家或地区成品油市场开放过渡阶段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对于正逐步开放市场的我们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7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国际石油价格涨声一浪高过一浪,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将全球石油市场推向风口浪尖。2008年全球石油市场仍将面临高油价的考验,供求关系将趋于紧张。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入世两年,受到的负面影响冲击并不严重;但是,随着进入后过渡期,逼近开放终点,中国将面临严峻考验。”——商务部WTO司副司长张向晨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中国原油及油品市场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需求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国家将在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和石油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推出相关政策。加之年底(12月11日起)开放国内石油批发经营权,市场竞争与供求关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石油企业及销售商均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油品市场的引导,保证石油的供应及价格的稳定成为我国政府及石油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加入WTO关键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呈现多发态势。“我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王受文这样表述。入世以后,我国商品大踏步走出国门,每年出口增长都在30%以上。正在召开的第96届广交会上,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对外宣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出口继续保持了高水平增长速度,比全年同期的3077亿美元增长35.3%,已经突破4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石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新的石油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石油生产的国际化、石油开发资本的全球化以及石油经济的影响效果等都在进一步的加深。我国石油钻井服务队伍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活跃,钻井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对比分析国内外钻井作业的价格水平,掌握国际石油钻井服务价格趋势,可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境外经营与国内钻井市场的对外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柴油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指出应该提高我国生产企业的柴汽比。从世界石油市场发展趋势来预测,世界各地石油市场的柴汽比都在增长,其中韩国和日本尤为突出;到2000年,韩国的柴汽比仍高达3.24,中国将高达1.45至1.46;在增产柴油的同时,还必须抓紧柴油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 ,其生产和销售一直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在这种高度封闭的体制下 ,石油企业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式管理的弊端 ,内部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可以说 ,与市场的长期隔绝 ,是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技术与国外石油公司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石油市场 ,石油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呼唤“走向市场”。去年以来发生在世界石油行业的重组、并购浪潮愈演愈烈 ,强强联合 ,使国外大油公司的综合经济实力更加强盛 ,其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随…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石油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关税减让及石油市场的开放,加速了炼油和石油化工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保护的壁垒将会逐步消失,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残余、半封闭垄断市场的运行体制也逐步打破。汽、煤、柴、燃料油等6种成品油到2004年取消配额,2005年外商可以从事成品油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俄罗斯石油市场现状及其走势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2003年出台了新的能源战略,目前正在制定《俄罗斯至2030年能源战略》,显示出俄罗斯通过石油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意图更加坚定。全面了解俄罗斯石油市场的现状和能源政策及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把握与俄罗斯开展国际石油合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霖 《中国石化》2002,(4):36-37
2001年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由强到弱转变的市场。全年期间,世界石油市场环境因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增大而发生了转变。在该年的大部分时间内,石油价格维持在近数年来居第三位的同价格水平附近,连续7个季度平均油价超过了25美元/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价格还从来没有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但潜藏在强势油价下的是人们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日益增多的担忧。随后的“.11”恐怖分子的袭击事件更加剧了全球早已开始显出的经济放缓。到11月中旬,石油价格已跌到了20美元/桶,而需求则还在减弱。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增长创1976年以来新高。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阶段。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的多元化,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将出现新一轮大调整。中国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预计未来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形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一年,尤其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全球流动性过剩凸显,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美元贬值愈演愈烈,国际油价犹如脱缰的野马,直逼100美元/桶大关。在超高油价下,国内炼油工业承受巨大压力,成品油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倒挂,“油荒”的局面再次出现……面对国内外石油市场的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把握2008年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又应如何调整国内石油政策,形成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于2007年12月6—7日举办了“2008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和100多位业内外代表,深入剖析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并对中国石油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下采撷会议精华,与读者分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开放形势下商储体系建设更加紧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石油市场逐步开放、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的形势下,石油储备、石油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启动政府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但作为完善的储备体系,商业储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世界经济和石油市场形势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国际石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全面合作的程度越来越高,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将趋于紧张,石油价格在震荡中持续走高  相似文献   

20.
"话语权"决定石油期货价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后,国际石油现货价格猛增,交易量放大,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石油价格的机制基本瓦解,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曾一度上扬至53美元/桶。在这种背景下,纽约商品交易所在80年代初推出了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交易。几年后,随着石油期货交易迅速扩大,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交易也先后发展起来。至上世纪末,日本在开放石油市场之后也建立石油期货交易所,形成了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四大石油期货交易所为主的期货市场新格局。2004年8月25日,怍为燃料油全球领先的消费国及亚洲最大的买家,中国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重启燃料油期货,力图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并有望最终取代新加坡成为亚洲燃料油定价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