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少华 《活力》2013,(12):98-98
电视媒体拥有广泛的传播手段和大众的表现形式,而电视文艺作为服务大众,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新闻宣传一道.构成了电视媒体吸引受众、引导舆论、传播文化、弘扬核心价值、履行社会责任的“两翼”.电视文艺如何坚守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是我们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超 《活力》2010,(12):229-229
当前,省市县三级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各级媒体栏目频道铺天盖地.打破了过去独家电视新闻报道一统天下的局面。县级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显得步履艰难,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喉舌”.电视新闻节目的重新定位已经摆上日程。笔者认为,县级电视台应从基层群众的利益出发,走本土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王化 《活力》2011,(11):219-219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从大项上分可归为三类:新闻、文艺、广告(专题可附属于新闻、文艺、广告,不单独划分),而栏目是指将主题相似、形式相关、时间相对精炼的内容划人同一板块,再串联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以系列的形式播出。“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因其时间固定形成周期,既整合了台里的资源又能够吸引受众收看.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发挥到极致。现在“看电视”不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而且已成为老百姓娱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促使电视台节目制作有了“时段”意识,从根本上体现了电视工作者“以人为本”的行业理念:力争在最佳的播出时间。服务最广大的收视观众。  相似文献   

4.
杨元利 《活力》2009,(10):112-112
在当今全球信息快速传播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媒体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伙伴之一,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政府与媒体有效合作方面,政府需要调整对媒体角色的认识.即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媒体既要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应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知情权。  相似文献   

5.
李红玲 《经营者》2010,(6):54-57
电视媒体是政府的喉舌.电视节目是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当弘扬主流思想文化的软载体。因此.当有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发生需要电视媒体鼓与呼时.电视剧市场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适逢新中国建立60周年,  相似文献   

6.
詹一 《活力》2012,(10):172-172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大行其是,大众传媒也开始了所谓“消费主义”的转向,商品市场上的“顾客就是上帝”法则,成为了一些传媒迎合“时尚”,以争取读者、观众的“潜规则”。拥有强势传播手段的电视文艺,自然也不能免俗。在消费主义的背景下,首先是电视文艺的主体形象首先发生了转换。在以往的“生产社会”中,电视文艺所极力推出的主体形象,多来源于生产性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周秋来 《活力》2011,(8):152-152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媒俸的“头脑”,是各个关口的“守门人”,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而素质是要靠培养的,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瑞玲 《活力》2012,(6):184-184
一、喉舌性和贴近性相结合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性也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届性。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  相似文献   

9.
孙锐 《活力》2011,(12):245-245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电视的功能也越来越被人民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因此民生新闻的诞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更好地体现了电视众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喉舌功能、引导功能、监督功能。民生新闻节目在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相似文献   

10.
高艳君 《价值工程》2012,31(21):142-144
电视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现代科技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大众传播媒介大家庭中,电视媒体后来居上,发展迅猛。面对市场的压力和审美的异化,中国电视文艺何去何从?电视文艺品牌如何打造?  相似文献   

11.
李林娜 《活力》2012,(8):131-131
老百姓的假日生活正在日益丰富起来,与假日有关的话题也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一些假日新闻仍停留于“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坚守岗位、走访慰问”等老话题的表象层面,难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假日新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就成为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高双红 《活力》2011,(8):165-165
一、喉舌性和贴近性结合 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性也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但是,选题强调喉舌性必须同时讲求贴近性,牢固树立强烈观众意识,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宣传就无效果,电视就失去观众。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喉舌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刻意迎合观众,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去盲目媚俗,否则报道就会偏差,电视就误导观众。喉舌性是贴近观众的重要原则和基础,贴近性是发挥喉舌功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是电视新闻选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近日,第22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在武汉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省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纪录片《望长安》荣获电视纪录片大奖。  相似文献   

14.
张素梅 《活力》2014,(10):120-120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被打上了“旧媒体”烙印。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概念,“新媒体”并非初始于媒体内部,40多年前,就有“新媒体”一词,由于受众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新媒体”正逐步鲸吞“旧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可以通过与纸媒、电视、电脑相区别的数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媒体人,有必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产业化模式,并对其误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李宇 《活力》2012,(7):58-58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中,作为主要媒体类型的广播电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更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耳目与喉舌,因此,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做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已成为今天电视技术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孙越波 《活力》2010,(14):172-172
近年来.电视叫卖广告作为电视媒体进军商场进行营销的武器,为电视机构带来了巨大经济收入.但电视叫卖广告背后却隐藏着一些诱骗消费者的“猫腻”。面对这一“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电视叫卖语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需要有关方面加强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加强媒体自律。  相似文献   

17.
肖立川  周虹字 《活力》2011,(12):212-212
老百姓的假日生活正在日益丰富起来.与假Et有关的话题也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一些假日新闻仍停留于“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坚守岗位、走访慰问”等老话题的表象层面,难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假日新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就成为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张艳 《现代企业》2005,(7):54-55
大众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作为我国主要的新闻传媒具有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长期以来享受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保护。但是,进入21世纪,大众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与化需求的总量与结构与大众媒体在提供能力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其次,现代科技在传播领域的不断应用,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媒格局和运行方式。再次,经济全球化、传媒市场的逐渐开放,带来媒介竞争的全球化以及国内媒介竞争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郝良纯  邬宽滨 《活力》2011,(8):125-125
从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出台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坚定决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新闻记者无疑在三农报道方面责无旁贷,要拿出更新、更好、更贴近农村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电视媒体近年来的不断的发展和迅速壮大,带来了单位资金量和财务管理体系上巨大变化,实现“以机代账”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提高财务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大部分电视媒体仅仅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账务电算化,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电算化不仅仅是账务系统的“以机代账”,还应该包括预算管理、辅助账务管理、各种财务指标分析和广电系统、财务系统模块具有接口数据的子模块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