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实务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COSO(2013)和COSO-ERM Public Exposure(2016),选择恰当指标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构建基于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指数。本文手工搜集了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5年数据,多维度检验内部控制指数的有效性。该指数为全面衡量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审计结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体系并不完善,致使相关信息没有被全面、充分、具体地披露。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统一的内控缺陷的概念界定,分类以及认定标准。本文就我国北京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深沪两市的公司在2012年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自我评价报告中,有22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这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从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公司特征、披露情况、内控目标、内控要素等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当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重要缺陷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统计了样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整体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样本公司财务指标并没有低于行业均值,样本公司中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比例较总体水平也偏高,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引致市场的负面反应,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足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评价及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是最基础的问题,然而由于中西方均缺乏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系统研究,目前的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内控缺陷的概念和内涵界定模糊、重大缺陷缺乏认定标准、有关内控缺陷的规范缺乏细化指导规则等。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和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低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及困境探讨的基础上,从理论前提衔接、规范制定思路及内控缺陷程度区分等方面重构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不足。本文以沪市主板97家上市公司2011年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设计内部控制指数,旨在定量化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内部控制指数由五大目标指数形成的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构成。同时,本文运用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计算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是上市公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2015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引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公众、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监管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在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能否降低盈余管理水平是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在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抑制效应评价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同时又是执行力度最薄弱的一环。根据《中国上市公司2013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所载,在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73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33.02%,1489家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66.98%。为使得从内部控制效率评估盈余管理抑制效应更具可操作性,本文分别从制度、理论和操作三个层面提出了一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