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存在若干不足,如成本高、储备体系不健全、调控能力不强等.随着国内外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变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在健全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储备粮吞吐机制和粮食风险基金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的风险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199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放开了粮食经营和价格,国家为了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防止粮价大幅波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于1994年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作为一种补贴政策,通过利益再分配方式,支持粮食储备制度的有效运作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的落实,最终实现粮食安全和稳定粮食市场两大政策目标。粮食风险基金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走过了10年历程,实践证明,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粮食储备制度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平抑粮食市场和宏观调控经济提供了财力支持。国家利用粮食风险基金这一调控手段,对从事政策性业务的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补贴,实行了对粮源的有效调控,降低了国有粮食企业承担政策性业务带来的政策风险;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避免了“谷贱伤农”的现象,增强了农业的再生产能力;支持了储备粮吞吐调控机制的运作,防止了粮食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维护低收入居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谈地方储备粮油吞吐调节的财务管理问题魏跃华编者按:中央和国务院十分童视建立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以增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浙江省财政与粮食主管部门大力协作,在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的建立和管理方面,作出了成绩,取得了初步经验,现予介绍...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了我国粮食储备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现行的粮食储备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风险基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时粮食经济实施宏观调控设立的专项基金,它主要是通过利益再分配方式,保证保护价收购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的有效运作与落实,最终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两大目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粮食风险基金的建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任显成  刘慧 《商业会计》2000,(11):24-24
粮 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 ,维护正常流通秩序 ,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自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建立以来 ,粮食风险基金在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稳定物价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据调查 ,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在改革中也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有效克服这些矛盾和问题 ,真正管好用活粮食风险基金 ,是当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 ,我们简要地谈一些认识和想法。一、拓宽基金来源渠道 ,扩充规模。针对粮食风险基金来源渠道窄的现状 ,…  相似文献   

7.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政策建议,即加大粮食结构调整力度、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和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06,(9):36-37
(2006年4月1-15日) 一、农村体制改革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暑般食流通体制改革。4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周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二)加快清理和剥离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继续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抓紧库存陈化粮的定向销售,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三)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维护正常流通秩序。(四)加强粮食产销衔接,逐步建立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大力发展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建立有利于产销区协作发展的支持体系,支持和引导产区与销区优势互补。(五)切实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是国家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自1990年建立国家专储粮制度和1994年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以来,这两项制度对平抑市场粮价.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维护粮食正常的流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上已经确立了专储粮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专储粮的垂直管理体系,专储粮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如何根据新的流通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改革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一直没有定论。本文从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我们的看法。一、省级粮食风险基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王众孚局长提出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总体要求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年努力的方向,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依法监管、倡导诚信”为指导,通过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规范管理和合同监管工作。一、巩固市场整治成果,进一步实施各类市场规范管理工作1.按照国务院部署,继续做好粮食市场管理工作,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1)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粮油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已相对完备和健全,但我国粮油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起步较晚。在对国内粮油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冷链物流现有的发展条件,对我国粮油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若干发展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控制力,要完善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流通支持政策,加强对战略性粮食产品的质量监控和品牌培育,加大对各地区粮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明确粮食收购、粮食和植物油等产品的批发、零售、配送等限制类产业的具体实施细节;加强对战略性粮食产品中薄弱品种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大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流通企业,支持国有粮食流通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市场互动。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是粮食主产区,经过多年建设,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之后,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就成为必然。本文针对山东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山东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构建的对策建议,以推动粮食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增强粮食流通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南省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体系监测体系的调查,分析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对云南省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体系监测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即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建设布局合理的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质检机构;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切实履行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监测体系职能;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情况通报渠道和网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加之粮食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粮食价格政策托市的现象日益突出,且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依然突出,国际粮食价格传导对国内粮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粮食生产与需求、粮食国际贸易和库存情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考虑到近年来全球粮食贸易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中国保持粮食价格稳定难度正在提高,且种子安全、耕地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积极应对美国粮食霸权,进一步完善国内粮食价格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并不断优化粮食国际贸易,以确保中国粮食价格稳定,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借助深层扦样器(PORTA-PROBE)布设移动式测温电缆,在浅圆仓粮堆局部组建辅助粮情测控系统。通过运用辅助粮情测控系统,加强了对浅圆仓粮堆重点部位及局部测温盲区的粮情监控,从而进一步补充、完善了浅圆仓配套粮情测控系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我国粮食流通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2004年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市场在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中获得较快发展。一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二是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增产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价格稳定在较高的合理水平之上。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得到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三是国内国际粮食市场接轨步伐加快,粮食进口增加较多,增强了国内粮食供给能力。四是粮食法制化进程加快,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粮食流通政策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途径,粮食流通政策对内需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在建立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粮食流通政策的内需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对内需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供应链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农业投资严重不足;粮食企业规模偏小,粮食深加工水平偏低,市场不健全,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严重,粮食流通不畅;政府监管干预成效不大,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文章提出,政府必须调整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基于粮食供应链行使管理与调控职能;完善农业管理的法律体系,改革粮食管理制度,建立综合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粮食供应链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粮食产量和产能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