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中国依靠引进外资成功实现了资本转移型经济崛起。尽管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要求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但是,就短期而言,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条件的资本项目开放,有可能通过对汇率的影响,削弱中国经济崛起的潜力,从而削弱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鉴于这一可能性,中国不得不推后资本项目的开放时间,这一选择必然会延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上矛盾构成了中国在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面临的两难选择。以上矛盾也反映在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上。一方面,鉴于经济崛起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但是,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和顺利推进资本转移型经济崛起,人民银行又不得不严格限制资本项下的人民币交易。这一政策表明,中国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渐进式、局部国际化战略,这一战略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 《特区经济》2011,(9):72-7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入手,回答了是否应该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应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强势的经济必然伴随着强势的货币。人民币升值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人民币已被广泛接受为结算和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使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货币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真正强大必须有货币的真正强大作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实际就是如何破解全球分工体系失衡与金融霸权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如何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如何设计好货币国际化的制度和市场条件才是关键。2011人民币国际化"大提速"2010年被称为"人民币国际化元年";而今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  相似文献   

5.
邹福阳  郭军  马蓉  杨凯 《山东经济》2007,23(3):87-90
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政府的积极推动等是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将对贸易、对投资、对金融政策等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有条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在对外交往中鼓励使用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将对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的研究,尹亚红(2010)分析发现人民币——港元一体化可以很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王元龙(2009)和陈雨露(2012)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要走的三步路;苏治和李进(2013)指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是当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从日元国际化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特区经济》2010,(10):73-74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背景非常相似,本文从经济规模、对外贸易、金融市场这三方面比较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所具备的条件。吸取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提出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完成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也在不断探索,但不能忽视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9.
孙霞 《新疆财经》2009,(6):38-40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我们热切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指出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进行的相应制度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构建跨境实体经济循环和跨境金融循环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框架,并结合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实际,给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空和国际货币职能三维演进路径,最后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云 《开放导报》2008,(2):71-76
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的国际流动性膨胀机制,使美元面临危机,也使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向外输出人民币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解决国内这一问题的最优方案;滨海新区金融"先行先试"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搭建人民币金融资产对外输出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长期享有贸易顺差以及外资的大量流入,人民币目前的确存在着升值压力,因此一些国家,尤其是日美为了本国的利益借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渐升温。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文章较全面地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国际上的不同争论得出结论认为:人民币当前不宜贸  相似文献   

13.
美元作为主权货币国际化,在适应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内在矛盾成为世界经济失衡、汇率大幅波动以及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因素。解决美国主权货币国际化助推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问题,需要美国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还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改革,从美元主导的单一货币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美元、欧元以及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共同构成代表和主导北美、欧洲、亚洲等三大经济圈、覆盖全球经济体的国际货币体系。研究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内在矛盾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发展路线的历史逻辑,对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理论和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磊 《科技和产业》2006,6(12):14-18
研发国际化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新战略正逐渐显现,这种战略既给东道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以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选取上海进行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对上海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有利于促进本土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有利于人才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经济体制的完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持续双顺差导致的资金大量流入的状态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在中国金融资产数量和品种有限的情况下,外部输入的流动性膨胀必然引起资产价格上升,加上流通中的人民币缺乏退出机制,持续的流动性膨胀将逼使中国经济走向经济泡沫化的途径,并使得紧缩、扩张、再紧缩、再扩张的循环周期越来越短。吸取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借鉴美国经济虚拟化的有益经验,建立以数量和品种扩张为主的虚拟经济系统,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民币的输出渠道,从而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能建立消除流动性膨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国际化观点述评及其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一大焦点。对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述,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难题和障碍,并通过比较世界各国现存三种货币国际化途径,我国的战略选择应当是:走渐进式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从现在开始走从准区域化到区域化最后到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悄然启动.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只能依靠中国经济与金融的强大,而高端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缺乏两个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中国外贸的自主优势与中资银行的广泛国际存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短期内尽快出台人民币国际化的官方蓝图,中长期内稳步构架微观基础、促进宏观经济尤其是人民币币值的国内稳定.  相似文献   

18.
梅建予  陈华 《南方经济》2017,36(4):1-18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之后货币大规模跨境流动而引起的担忧。文章研究发现,在给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境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央银行应将境外汇率失衡纳入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反应系数取决于境外利率、产出和价格对境外货币需求的决定系数。理论分析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的有效性,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产出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未对国内利率、产出和价格带来明显冲击,且无论是在M0层次,还是在M2层次,人民币国际化均未明显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管理及营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入WTO ,中国企业与全球经济融会一体 ,企业人才国际化势在必然。为此 ,必须树立企业人才国际化战略的紧迫感 ,明确企业人才国际化的深层内涵 ,致力营造企业人才国际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