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挪用公款罪是目前常见多发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准确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对于有效打击、预防挪用公款罪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款和特定款物,对于非特定公物也应该与公款同等对待作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2.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常见经济类犯罪,对于挪用公款罪的诸多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犯罪形式多元化今天,深入探讨剖析此罪的意义尤为重大.本文以该罪的构成要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解决在挪用公款罪适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挪用公款罪的既遂标准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挪用公款给个人使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但是对于挪用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性质如何界定观点不一,是属于单位之间违法拆借资金的违规行为,还是应认定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对于挪用公款罪的准确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2015,(6)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性质与认定在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挪而未用和挪用公款供单位使用等问题的处理。归个人使用属于挪用公款罪的主观要件,挪用公款罪的成立并不需要客观的使用行为,其中对于具体用途的规定不仅是主观要件,同时也是定罪要素,归个人使用的本质为归个人擅自支配,挪用公款供单位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7日,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吴廷久受贿、挪用公款一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吴廷久受贿50万余元,挪用公款600万元,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6年。2004年8月19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相似文献   

6.
关于"归个人使用"的具体用途应否作为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一,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用途不应作为挪用公款罪的必备构成要件的理由,以期有助于促进对该罪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于非法集资一类案件涉众广、影响大,并且关于民间融资的政策与非法集资的法律界限不易把握,使得相关案件中的诸如对"非法集资"的界定、集资诈骗犯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识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争执焦点。而集资诈骗罪作为唯一保留死刑适用的诈骗犯罪也备受诟病。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指控,从2001年8月至2005年7月案发,陈利民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5367万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挪用公款11.9亿元。一同接受法庭审理的还有南航集团原副总经理彭安发(涉嫌挪用公款)、原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总部负责人韩晓军(涉嫌单位行贿)。该案成为广州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受贿及挪用公款案件。  相似文献   

9.
8月24日上午 ,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原党委书记、镇经济委员会原主任、三江实业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吴肖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抽逃出资一案在绍兴市中级法院开庭宣判 ,一审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抽逃出资罪分别判处吴肖根有期徒刑13年、15年、5年、1年 ,数罪并罚 ,决  相似文献   

10.
王景平 《商》2014,(40):202-202
非法融资规制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刑法规制上的问题,而是众多因素集结的结果。本文拟在阐述非法集资规制的当前现状入手,从该问题产生的深层社会背景、行政手段的缺失及非法集资罪的本身问题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我国非法集资罪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19日下午1时30分,河北省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依法对轰动全国的原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二级大检察官李宝金受贿、挪用公款案进行公开宣判。李宝金以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各人全部财产;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相似文献   

12.
特赦郑梦九     
《三联竞争力》2007,67(10):26-26
2007年9月6日,对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梦九行贿及挪用资金一案,韩国首尔高等法院正式宣判:郑梦九犯有挪用公款等罪,共判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  相似文献   

13.
邹淇曲  胡莹  孟显芳 《商》2013,(22):265-266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商机促使人们对资金的需求空前增大,众多投资者为了募集到充足的资金往往不择手段,各种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时常见诸报端。集资诈骗罪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侵害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日新月异,导致在理论界乃至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认定还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笔者认为,厘清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对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淇曲 《商》2013,(1):177-177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15.
杜燕 《商》2014,(7):181-181,14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司法实践中的高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类犯罪作出了相关司法解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较难认定。目前,对于民间借贷引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普遍突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间的区别也难以认定。笔者通过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定义、形成该罪的成因以及如何预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研究,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对如何防范、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马凯 《商》2014,(42):249-249
一、非法集资相关犯罪之间的界限(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1、正确理解“公众”一词本罪要求吸收的存款是“公众存款”,也就是这些资金的原始所有者是不特定的人群。公众与人数并无对应关系,不能以存款的人数多少来衡量存款对象是否是“公众”。概念实用性极差,让执法者和守法者均感到无所适从。对于社会上的不特定成员知晓行为人有吸收存款的行为,往往是行为人主动发布公告、四处宣扬,或者要求他人为其游说,如果不存在事实上的散播吸收存款的信息的行为,那么行为人的集资行为就难一说是非法集资,更谈不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了。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6日 ,因受贿罪被昆明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犯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数罪并罚 ,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的原云南省外经贸厅厅长彭木裕 ,其上诉请求被云南省高级法院终审驳回 ,维持原判。同期 ,彭木裕被有关部门决定开除党籍。至此 ,一个厅长的“政途”就此  相似文献   

18.
2005年9月29日,备受瞩目的三峡重庆库区最大贪污案,经过近一年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在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最终敲响了法槌。法院判决:被告人杜江犯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决定对其执行死刑,缓期二年  相似文献   

19.
《光彩》2000,(5)
针对近来非法集资活动手段花样翻新 ,危害社会稳定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提醒社会公众要增强分辨能力 ,切莫贪图高利参与非法集资活动。这位负责人指出 ,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 ,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法律不予保护 ,国家不会代偿。因清理清退发生纠纷的 ,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对无理取闹尤其是组织和煽动群众闹事者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按照有关法律依法严肃处理。据了解 ,当前非法集资活动主要有7种 :一是违法违规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非法吸收资金 ;二是对物业、地产等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犯罪现象层出不穷。会计犯罪是经济领域中比较严重的侵犯国家经济秩序的经济犯罪,它涉及范围比较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因此对其刑法规制非常必要。笔者先从典型的会计贪污罪和隐匿、故意销毁资料罪和挪用公款罪的构成方面来剖析会计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