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马上就会超过100万亿水平,这是事实。但有人以此大做文章,把物价、房价的上涨问题全部推向中国货币超发,并以此再度逼迫中国政府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同时推高人民币币值,那这个问题就不是小问题了,因为它关乎中国前景。实际上,这样的言论正在严重误导公众预期,而股票市场也正在做出激烈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6月8日】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渐进式外汇政策无助于将其拉出已陷身3年的货币泥潭。在中国现行的货币体制下,为了消化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国内货币供应量一直被迫以过快的速度膨胀,而这种膨胀本身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的作用。就这样,货币膨胀推高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反过来又加剧货币膨胀,两种趋势彼此推波助澜,使中国如同置身货币陷阱,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7,(10):49-49
沪市轻松跨过4000点,越来越多的人提醒:中国股民正在进行刀尖上的惊魂之舞。但穿上红舞鞋的人,已经身不由己。中国股市会向何处去?“涨”——就一个字,起因仍然是泛滥的货币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商讨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对策。讨论大部分是围绕着钱的问题——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对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价值的担忧,还是中国央行提出的以超主权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目前为止,制约中国向全球货币改革贡献力量的一大因素一直是中国自身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事实。不过,现在有初步迹象显示情况正在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回归货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1978至2011年间中国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的互动机制。本文将中国内生性货币供应机制融入货币主义理论模型,阐明其与新凯恩斯现代宏观模型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构建动态模型系统,以信息准则和序列相关性双重约束设立计量模型,对通货膨胀率、真实经济增长率与货币增长率的互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中长期,货币增长率都显著驱动通货膨胀,但对真实经济增长却没有驱动效应。因此,调整货币供应机制是管理通货膨胀的关键。但是要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有效调控,就必须改变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执行模式,而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折中与融合为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货币超量投放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就像输血急救一样,只能在流动性缺乏的情况下取得短期效果;血液本身并不是药方。中国货币存量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天量数字背后透射出何种经济问题?货币有没有超发?如果是,超发了多少?货币超发的"老虎"是从哪些"笼子"跑出来的?超发货币流向了哪里?超发货币引发了哪些问题?超发真相改革开放34年来,中国GDP增长  相似文献   

7.
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和VAR模型,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中国-东盟各国在经济开放度、经济周期同步性、通货膨胀相似性等方面具备货币合作基础。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6国的供给冲击对称性较高,货币冲击次之,需求冲击最差。中国-东盟具有深入开展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但未来还需克服政治障碍和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3,(17):24-25
2013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全球仍处于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可能将成为第一个收紧货币的主要国家。随着美联储政策逐步收紧,并于2014年结束量化宽松,以及中国启动“去杠杆化”进程,全球正在迎来后货币宽松时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其要点是把表明市场经济关系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率作为收入一支出模型的基础.由于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由上一期的资本存量价值和投资所决定的,从而是一种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同时均衡.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来自于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而利息率则同时调节投资、资本存量价值和货币供求.由此可以把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或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资产负债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金融体系的内生的货币供给.以此理论,简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0.
先且听我说,中国将很快迎来第二轮经济刺激。北京没有正式宣布,可能也不会宣布,因为这一轮刺激是通过决策者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来展开的。但在过去一年“第一轮”刺激中银行信贷急剧扩张过后,新一轮货币放松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是紧缩货币,强力压制中国经济内需;另一方面是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大注水,推高中国制造业原材料成本,从而拉高中国CPI;CPI上升更给了货币当局紧缩货币的理由,而进一步压制中国经济内需,但物价该涨还涨。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后,亚洲地区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对金融领域提出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新要求。文章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货币流通与货币一体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了人民币目前在该区域的流通性,进而对人民币成为该区域主导货币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新疆财经》2015,(2):58-66
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货币流通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间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日益迫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并从经济相互依存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瓶颈。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中亚五国间贸易相互依存度较低,因而,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各国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最后,文章从区域和中国两个层面就推进货币及金融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乔利平 《中国经贸》2014,(16):153-154
本文分析了现下我国货币供给的机制,并对货币供给量快速增长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此来更加深刻了解我国的货币供给中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未来我国货币供给机制进行一些探讨,并对抑制我国货币供给高速过快增长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黄慧  于良 《产权导刊》2009,(8):15-17
早在2001年中国就开始了货币互换。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陆续与各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不仅对缓解贸易融资,稳定区域经济育帮助。长远看,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永光 《特区经济》2011,(1):99-10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以此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策取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制度性安排的快车道,这也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美元区与欧元区的相继建立和运行不仅证实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问题上取得成功的信心。本文将要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做以探讨分析,从而说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当央行试图阻止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国内货币紧缩就将重新抬头。现在就是。前不久,基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和短暂的货币投放。人民币开始贬值,对美元汇率一度从6.12附近,贬值到6.20附近。央行不愿看到人民币贬值,于是开始干预。明手是以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引导市场,暗手则是收紧货币。  相似文献   

18.
决策     
海关总署:征收出口关税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发改委:宏观调控仍在关键时期;财政部:关税下降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今年货币供应量将增15%;学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型互动阶段;保监会:国家不再兜底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9.
赵敏 《北方经济》2006,(5):73-75
从中国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新兴的政权建立后,采取的首要经济措施就是统一货币。从现代政府来看,货币统一更是其独立统一的前提和调控经济的首要条件。内蒙古地区货币统一是新中国货币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因此,内蒙古货币是如何实现统一的,是内蒙古金融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忠民  高珂 《中国经贸》2009,(16):249-250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也连年增加。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促进货币供给的增加,还是货币供给的增加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了。本文将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选取1986到2007年共22年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