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银行贷款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当依法承认借新还旧行为的效力.在办理借新还旧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其保证、抵押等担保手续的合法性.借新还旧不是贷款的常态,银、企双方要努力减少直至消灭贷款的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2.
A公司是B银行的长期大客户,由于A公司扩大生产投资,资金流动紧张,无法偿还B银行的一笔到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抵押人为C公司)。由于A公司不愿多付展期利息,便与B银行协商申请“借新还旧”贷款,B银行认为拒绝A的要求而强行收贷将不利于客户关系,于是与A签定了借新还旧合同,应B银行要求,C公司在新的《借款抵押合同》加盖了公章。后合同到期A无法还款,B银行向法院起诉,要求A承担还款义务,C承担抵押担保责任。抵押人C辩称该借款合同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无效,故提出免责请求。法院判决,本案中抵押合同无效,抵押人C免除抵押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3.
所谓农村信用社贷款"借新还旧",是指债务人在原有到期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又与借教人重新签订借款合同、以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除少部分确是为了完善抵押、担保手续,保护信用社债权外,绝大多数为纸上数字游戏.  相似文献   

4.
《贵州农村金融》2006,(2):24-26
“借新还旧”贷款又称“以贷还贷”,是借款人在旧的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银行再次为其办理新的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存量信用的贷款。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归还结欠利息后全额予以转贷;二是贷款归还结欠利息并压缩部分本金后予以转贷。可以说,借新还旧是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低、社会信用观念差、银行经营管理手段弱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每 到年末 ,各地信用社都会出现大量借新还旧贷款合同。借新还旧 ,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一是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盈亏的真实性 ,加大了上级主管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难度。二是助长了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和信贷人员片面依赖借新还旧消化不良贷款的风气。三是纵容了部分借款人的逃废债行为 ,恶化了信用社经营环境。我们认为 ,不宜提倡和推广借新还旧 ,但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建议采取以下规范措施 :第一 ,严格控制借新还旧的范围。原则上只对属于周转性贷款 ,借款人在借新还旧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 ,能按时支付贷款利息的…  相似文献   

6.
“借新还旧”是指企业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以现金收回,银行又重新对原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定的贷款用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借新还旧贷款的积极作用在于克服贷款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第一还款来源),  相似文献   

7.
一.借旧还新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贷款借新还旧是指贷款到期后,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不超过原贷款本金数额的新贷款用于归还旧贷款本金的业务。当前这种业务方式在各银行普遍存在。借新还旧对营销优质客户,降低不良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贷款借新还旧只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的信贷管理措施。借新还旧使贷款到期现金收回率降低。大量贷款包括部分新增贷款到期后,采用借新还旧维持期限上的正常状态。贷款到期不收回,采用新贷款回收老贷款方式,无实际的现金回收过程,违背了信贷资金的运行规律。掩盖和积累了信贷风险。借新还旧不利于信贷结构调整,使部分贷款丧失了风险处置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8.
案情介绍 早在1998年,满洲里某公司就与当地农行建立了借贷关系,贷款额度达到1490万元,到期后该公司未能及时偿还农行贷款本息,后经双方多次协商,于2002年12月19日达成协议:该公司同意以公司房产和其他财产抵偿该笔贷款,但抵偿后仍有70万元贷款本金和100万元利息未能清偿,另外该公司还从抵偿资产变现中占用320万元用于安置职工和支付对外债务,因此该公司仍欠农行贷款本息490万元,对于该笔欠款,双方同意以该公司集装箱站的部分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到期后办理借新还旧,到2003年末该笔贷款的抵押登记等相关手续办理完毕.  相似文献   

9.
“借新还旧”贷款类似于传统的“转本收息”或“换据”贷款。就是指贷款到期后未能及时归还,银行又从新贷款中发放给借款人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借款的贷款。贷款的“借新还旧”与贷款的展期没有本质的差别,皆是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而对贷款期限的延长,使可能出现的风险后移不能及时暴露。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借新还旧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以现金形式归还,银行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本笔到期贷款的行为。通过实施借新还旧,商业银行既可以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又可突破诉讼时效限制,重新明确银企债权债务关系,还可以要求借款人完善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贷款风险。实际工作中,商业  相似文献   

11.
王纪红 《山西金融》2003,(11):35-35,53
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任务,不断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借新还旧贷款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硬性指标。借新还旧贷款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化银行存量资产,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加强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借新还旧贷款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的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贷款50%均是借款人归还结欠利息后的借新还旧,这种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贷,其不但成为掩盖不良贷款问题的避风港,而且将成为不良贷款新的发生源,同时也将使部分贷款责任人因此逃脱责任追究。若信用社对借新还旧不进行严格控制和有效监管,有可能对信用社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借新还旧贷款的成因分析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借新还旧贷款呈现了"三高三低"的特点:一是新规则实施以前发放的贷款借新还旧比例高、新规则实施后新放贷款比重低;二是二级分行权限内的比重偏高、报省分行审批的贷款比重低;三是资信条件不高的客户比重偏高、优良客户比重低。经过归纳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14.
“借新还旧”,即以新贷款偿还旧贷款,一般是指借款人向银行用新贷到的款项偿还已经到期的贷款。“借新还旧”的合同订立往往是借款人的流动资金不足,如果无法按期还贷,将面临每月万分之四的罚息,这就会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这时借款人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对银行而言,通过“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15.
李东卫 《上海会计》2010,(11):48-49,44
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处于历史低位、经营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取消借新还旧政策,以科学的贷款期限管理替代借新还旧政策势在必行。本文回顾总结了银行借新还旧政策的实施,对借新还旧的负面影响及与贷款新规存在抵触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倡导贷款新规理念,改变以往借新还旧做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银行经营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借新还旧贷款的大量存在,使借新还旧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成不良贷款的人为“调节”器,其结果是一些实质上的不良贷款混入正常贷款,隐蔽性贷款风险日益聚集,导致贷款质量考核严重失真。因此,严格控制和规范贷款借新还旧已成为如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和及时揭示、化解信贷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借新还旧:从违规到合法商业银行通过借新还旧将到期未归还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由来己久。由于借新还旧属于以贷还贷,违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过去曾引起广泛争议,并一度被人民银行视为违规行为,致使其花样翻新,形式日趋多样化和隐匿…  相似文献   

17.
刘青 《济南金融》2006,(1):60-61
<正>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借新还旧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违规业务,直至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可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的四个条件,才开始对借新还旧的合规性予以承认,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条件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18.
沈唐  王庆付 《现代金融》2005,(10):42-43
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业务操作方式,它是指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贷款、收贷任务的完成,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款人完善或加强担保,弱化即期贷款风险。但借新还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弱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推迟了信贷风险的暴露时间,沉淀并累积了信贷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法律上去认识和解决借新还旧中会出现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防范与化解。  相似文献   

19.
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贷款剥离后,但其不良贷款仍呈上升趋势,在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诸多因素中,借新还旧贷款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使银行潜伏着新的信贷风险,剖析、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对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铺底流动资金”贷款演化而来的“借新还旧”贷款,在我国计划经济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初期曾经是政策上允许、默认的一种融资行为,也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变革,试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在1999年真实性检查时人民银行出台的有关政策仍有条件地认定部分“借新还旧贷款”为正常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