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本文对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认为管理局存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市场潜力等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以此对黑龙江垦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2.
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康养旅游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系仍属空白区,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文章结合各国森林康养旅游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分析森林康养旅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康养旅游价值、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32个指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3个子目标层权重最高的是康养环境价值评价,权重值为0.63,次之为康养旅游价值评价,其权重值为0.26,对开发建设价值评价的权重值最低,仅为0.11。说明森林康养旅游侧重于森林康养,以康养为主要需求动机的旅游形式,以森林环境质量为主导因素。该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指导我国当下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省五个森林康养基地周边638份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黑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居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但49%的居民对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处于不了解或了解较少的状态;居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受教育程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对森林康养的认知水平4类因素对周边居民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拥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对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参与意愿更强烈。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政府或单位应完善森林康养基地周边社区村落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及技能培训、针对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小型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政策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康养旅游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健康需求为目标,日益成为精准化、精致化、人性化空间生产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以1950~2019年WOS核心数据库相关论文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工具对康养旅游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纵向来看,康养旅游的概念由早期的医疗旅游向产业链两端不断延伸,且更加注重产业链前端的疾病预防与后端的康体疗养服务。(2)横向来看,康养旅游的主题及方向逐渐明朗与聚焦,主要集中于行为感知的需求动机、恢复性环境的空间营建、细分市场的产业布局、医疗资源的区域差异以及风景资源的健康评估5个主题。(3)总体而言,国外康养旅游相关研究经历了由资源导向的健康保健旅游到需求驱动的复合型康养生活目的地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产业共融发展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森林康养产业的涵义、目标定位以及基本原则,构建了森林康养项目为引领的多产业融合创新体系分析框架,进而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为例,研究通过政府主导森林康养项目带动的企事业单位多主体多行业共融发展的路径,从而为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和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森林康养产业主要是以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医疗等为健康服务内容的养生产业。以此为分析对象,介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概况,阐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对于推动现代林业产业转型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对于推动现代林业产业转型的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为云南省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15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模型、集中度模型和分布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该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结构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旅游类型较为丰富,但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目很少,旅游反贫困还处在初级阶段。空间分布类型分析结果从整体上看接近随机分布,但是自然保护区类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均衡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整体分布较集中,具有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发现该片区北部和西南部的资源分布密度大,密度最大的区域为绥江县和武定县。[结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具有集聚的优势,应该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在政策引导下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加强各区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实现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中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多尺度视角下对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3)无论省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选取山西省100个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研究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呈现集聚型分布,省域内分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发现,影响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文、交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及政策等。建议通过与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就业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山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37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 (3)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森林康养作为旅游新业态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和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开发体系仍属空白区,文章总结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支撑。[方法]从森林康养资源价值、森林康养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界定32个指标层,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测评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以辽东山区为研究地,选取辽东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桓仁、盖州、宽甸3县市进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出桓仁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中,环境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价值,再次是开发建设价值。[结论]森林康养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是森林资源利用新形式的有效探索,构建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发展的有效抓手。但由于森林康养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发潜力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 (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实践调查,将黑龙江省五所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居民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可持续生计框架,采用熵值法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现状,并与森林康养参与意愿有关变量做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生计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本占主要地位,金融资本占比最少,具有收入种类多样化水平高和非农收入占比低的双重性特点。当地居民对森林康养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家庭劳动力素质、家庭收入和借贷机会构成,对森林康养建设参与形式以技术水平和市场门槛较低的服务型行业为主。最后,为优化居民生计结构与提升森林康养建设水平,提出政府应给予林区金融市场更清晰的发展定位与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提高产品体验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森林休闲旅游是人们旅游消费的新方式,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是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载体与基础,研究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运用空间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国家森林城市泉州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泉州市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集聚特征,形成了沿海城市和山区两种不同的资源集聚空间格局,且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游憩类的集聚特征存在较大的分异,形成各自的资源优势集聚区。(2)泉州市沿海城区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了两条轴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形成了两个点状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的空间分布均以沿海城市为主,专项游憩类呈现"一个空心圆、四个集聚点"的空间格局。(3)QAP回归分析表明各乡镇人口规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食宿条件差异、旅游休闲娱乐条件差异和交通条件差异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乡镇政府调控强度差异为显著负向影响。(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机理存在较大的分异。研究提供了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旅游资源分析新思路,为泉州市乃至全国同类型森林城市全域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森林康养旅游潜在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决策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有超七成的被调查者评价自己之前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森林康养,说明森林康养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尚未建立;(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会显著正向影响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行为意向;(3)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同时在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及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东西多、南北少”的格局;(2)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以湘东北为集聚核心,向西北、西和南3个方向逐层递减的阶梯状格局。高值集聚(H-H)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低值集聚(L-L)主要集中在怀化、湘西、张家界。(3)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是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以及铁路和主要公路的节点处。结论 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显著,其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质升级,注重扬长避短,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国家森林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福建省243个“水乡渔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对福建省休闲渔业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福建省休闲渔业整体呈聚集分布,部分区域离散分布,形成“闽东北聚集,闽西南散落”的分布格局;休闲渔业分布与旅游、交通、经济、渔业均有良好的空间耦合关系,影响福建省休闲渔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旅游产业、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和渔业基础,前3个影响因素均为强关联,渔业基础为中度关联;旅游产业对休闲渔业空间分布解释力最强;交通区位中,随着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休闲渔业分布数量急剧下降;经济水平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依托优渥景区资源,形成渔旅融合的特色休闲渔业;渔业基础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传统渔业转型,延长渔业产业链,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2015年-2019年发布的五批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和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法与热点分析法分析了康养基地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二维矩阵等方法对我国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对我国康养基地时空变换分析的结果看,除2015年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外,2016-2019年都呈现聚集分布,且热点区域主要趋向于集中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且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的西南部及中部地区,非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西北地区或开发已经趋于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从空间错位结果分析来看,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重心都呈现东北-西南的发展趋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关系,但随着时间发展,错位程度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