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迪蔚 《政策与管理》2008,(21):112-112
“牛排越吃会越生,红酒越喝会越涩”,是说明吃牛排的进阶,会吃牛排的人绝不吃全熟,牛排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到口感和味觉。  相似文献   

2.
半块牛排     
素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儿的  相似文献   

3.
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人都点了牛排。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儿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了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只找主厨。”此时,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相似文献   

5.
看天下     
《数据》2013,(10):5-5
美国牛排餐厅消费被指预示经济复苏经济危机后,美国纽约的牛排餐厅营业额与客流量均呈下降态势。而现在,消费正在回升。来自美国《财富》杂志网站9月6日的文章认为,传统牛排餐厅的精神和利润都在恢复,餐厅里的消费不仅展示着纽约的复兴,也预示着整个美国的经济复兴。韩国将推行5小时弹性工作制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政府计划从明年起,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6.
《经营者》2012,(24):120-121
<正>帅气男主播异国求学,放弃中式思想,不求拉风准备入货二手车,不受约束,想做就做。他不只是想让自己的身体行走在美国,更想让思想被这个个性而自由的民族好好地浸润和发酵。"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让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让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我在看了《北京人在纽约》开场白  相似文献   

7.
感情     
《财会通讯》2005,(7):i025-i026
没有吃完的牛排;缺角的圆;火鸡吃牛粪;每秒摆一下  相似文献   

8.
心灵之约     
《财会通讯》2006,(7):I0025-I0025
吃牛排泄漏私房钱秘密;你们俩的感情靠什么来维持;等电梯测你的生活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那天,是女儿的生日,她想借机跟他谈离婚的事。可饭菜都凉了,他才带着微醉出现,勉强吃了点东西,他去书房打电话,她则哄女儿睡觉。  相似文献   

10.
五十美分     
迈克是纽约一家小报的记者,他非常敬佩当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汽车大王”福特,很想从他那里学到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王悦承 《英才》2004,(10):60-61
“鸡肉还是牛排?鸡肉还是牛排?”晚宴已经接近尾声,戴维·尼尔曼侧过身来,激动地冲着董事长迈克尔·拉扎勒斯连续问了几声。拉扎勒斯一头雾水:尼尔曼怪招迭出,这在捷蓝航空公司(JetBlue Airways)里已是司空见惯;可现在饭已经吃完了,还提这个问题干嘛?几分钟后,尼尔曼冷静了下来。他解释说:“不用多久,我们的飞机乘务员跟旅  相似文献   

12.
《数据》1995,(1)
纽约人生活面面观──纽约人的吃齐青云美国是个富有的国家,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这是笔者在纽约逗留期间悉心观察的焦点之一。生活,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纽约人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先谈谈纽约人的吃。有资料表明,纽约人均用于食物的...  相似文献   

13.
从没见过馆家,但我知道他来过豪门的生活不可没有管家。珠光高派,引入媲美喜来登的五星级酒店式服务,内容涵盖豪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温文尔雅的法式管家隐身于豪门背后,却能准确的为住客建立个人偏好档案,无论是阁下中意的开胃酒、牛排的成色,还是作息时间等等他都一一记录,在您需要的时候,总能让您无可挑剔。有了"电召厨师",您只需要把口味告诉我们珠光高派,想业主之所想,更想业主不曾想的。如果您个人对美食有  相似文献   

14.
杜佛诺公司是纽约的一家面包公司。杜佛诺先生很想将面包卖给纽约的一家旅馆。在近4年的时间里,他每星期都去拜访这家旅馆的经理,参加这位经理举行的交际活动,甚至在这家旅馆中开了房间住在那里,以期得到自己的买卖。但他还是失败了。  相似文献   

15.
心妍 《中国就业》2007,(10):57-58
两个人都是80后,各自忙了一阵子,好不容易有时间相约出去吃晚餐。他体贴地问她:“今天想吃什么?”她很努力地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吃小笼包,上回去的那一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到德国出差时,受厂里工人们的委托,我给曾在中国工作过的德国朋友阿曼德捎去一大包东西.其中,有给他即将出生的小孙子的礼物--中国对襟式小衣服、龙头童鞋、绣花围嘴儿、哗啷棒、不倒翁,有给他和他太太的中国象牙筷子、彩缎荷包、橡木烟斗.  相似文献   

17.
1912年,孙中山过着颠沛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坐着慈禧留下来的玉辇花车,带着廖仲恺、黄兴一干人全国巡游,勾绘他的建国方略和全国铁路网蓝图。一年前,川汉铁路工人罢工,武昌起义成功。还在纽约刷盘子的孙中山匆匆回国筹建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有一位美国小伙子一心想摆脱生活的困窘,于是只身来到纽约。他最初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店员的工作,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生性木讷,所以没有人愿意雇用他。  相似文献   

19.
马飞 《新前程》2010,(5):11-11
麦克劳德曾经在纽约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工作,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工作之余在名片背后涂鸦。他这样的做法让很多熟悉他的人难以接受。人们都认为麦克劳德是个疯子,但是他在想为什么不做一些像新年贺卡这类人们更容易接受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救心     
小张是一名报社的记者,这天正在一煤矿的出口处采访。中午,几名一脸炭黑的工人从井下出来了,他赶忙举着相机抓拍。 “这位小哥,你能帮我拍几张吗?”一位工人年纪大概四十来岁,手里抓着几个馒头在吃,求小张给他拍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