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计发办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决定>中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作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二是在计发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的前提下,将过去规定的计发月数统一为"120"改为"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三是在计发"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时,将过去规定的"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①,改为"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相似文献   

2.
束义才 《商》2014,(2):239-239
企业职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职工退休养老金的计算是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而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记录来计发养老金的。它是依据职工历年缴费工资指数之和的算术平均值、即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乘以退休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所得到的退休人员月平均指数化工资,并据此来计发养老金的。因此,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指数的正确计算就决定了退休人员月平均指数化工资,也就决定了养老金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关于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利与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计发办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新《决定》中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作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二是在计发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  相似文献   

4.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指社会保险机构按照一定规则,记录每一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和养老金储备的专门账户.个人账户足职工在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后计发和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主要依据.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就是要把缴费权益记录山"空帐"变为"实帐"存到老百姓的个人账户上,做实个人账户是党和国家为应对老龄化高峰,逐步减少个人账户空帐,而对养老保险制度作出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实践证明门诊统筹在优化资源配置、活化个人账户、减轻门诊负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门诊统筹解决门诊疾病风险是我国门诊保障的发展方向。D市门诊慢性病和大病保障已相对成熟,笔者将从资金筹集、医疗待遇、结算方式、定点管理四方面探讨如何将普通疾病纳入门诊统筹,为D市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实现制度统一的最终目标。从中国目前来看,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具有一定的阻力,从宏观上看,地区差异和地区利益冲突使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制度设计存在难度,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的设计也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认为通过平衡地区间的利益,缩小地区差距,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有助于加快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所述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指第一层次的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7.
地方改革     
《财经界(学术)》2014,(22):47-47
江苏省公布《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参保人员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时,应先确认“企保”待遇领取地,再向待遇领取地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制度衔接。“居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企保”个人账户,缴费年限不计入。  相似文献   

8.
《商》2015,(6)
当前,在我国养老保险领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由来已久,且十分突出,这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未来风险和挑战。如何将个人账户做实,解决"寅吃卯粮"的矛盾,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账”。在职职工担负着为社会养老和为自己养老储蓄的两重任务。而且还要承担个人账户“空账”的风险。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实行统筹养老保险与个人账户的分离,合理确定养老收入替代率和缴费率标准,以国有资产弥补转制成本,并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0.
顾国爱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108-112
构建弹性退休制度,必须坚持基础性与普遍性原则,即充分就业原则与养老保障弹性化原则。第一,在确保不影响年轻劳动力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吸纳老年人。要针对不同行业设置弹性退休准入门槛,科学确定退休年龄上限,对弹性退休群体的就业方式实行弹性化。第二,弹性退休制度要与养老保障制度弹性化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金给付水准、给付方式,有效分散和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现行体制未解决好转制成本问题,使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率、覆盖率和收缴率普遍偏低,造成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可参考社保基金投资经验,通过股票、债券和实业等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化的投资方式,加大对投资风险的管理控制,以期使养老金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量历史债务沉淀,负载于制度运行,进而发生了大量个人账户"空账"现象.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造成的养老金风险,政府提出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分开管理的改革举措,但个人账户从"空账"向"实账"转化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量历史债务沉淀,负载于制度运行,进而发生了大量个人账户"空账"现象.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造成的养老金风险,政府提出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分开管理的改革举措,但个人账户从"空账"向"实账"转化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18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这说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本文依据该文件设计了关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调整方案。结果表明:基础养老金的调整系数为物价增长率加经济增长率时较好,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相等时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本文的创新点是:构建了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明确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同步调整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从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最优的缴费率。最优缴费率与资本产出弹性俚、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p、人口增长率n、有效劳动增长率g、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入等参数有关。结合中国现实,在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例入的不同导致个人最优缴费率的差异。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最优个人账户缴费率相比是偏低的;适当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不会影响在职者的当期消费,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简称新决定),针对原制度存在的覆盖范围较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整,这无疑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决定的颁布并未彻底解决原制度的固有问题,而且随着新决定的颁布实施可能会激发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许多优势,但随着试点的不断推广,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现行试点方案的基础之上,引入名义账户制,实行社会统筹与名义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在财务的可持续性、基金风险的规避、个人账户缴费的激励以及制度的管理成本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是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最优的缴费率.最优缴费率与资本产出弹性a、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ρ、人口增长率n、有效劳动增长率g、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λ等参数有关.结合中国现实,在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例λ的不同导致个人最优缴费率的差异.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最优个人账户缴费率相比是偏低的;适当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不会影响在职者的当期消费,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实施.在我看来,这个<决定>中涉及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的核心规则有四项:一是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做实个人账户,三是改革计发办法,四是建立调整机制.这些规则指出了下一步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20.
谈我国现行失业保险的制度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将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存在保护范围不足、失业保险给付过低、给付期间过长、缺乏配套措施等缺陷.因此,失业保险制度在未来应以改进这些缺陷为主要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