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就纳米材料来说,首先材料某一维的尺寸要在纳米量极之内,其次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要发生质的变化。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纳米科技诞生和发展的轨迹。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正当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新军事革命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之时,另一种高新技术又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就是正在被人们所认识的纳米技术。所谓纳米技术,就是以0.1~100纳米尺度的原子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操纵原子、原子团或分子、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材料或器件的技术。它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通过改变原子、分子排列结构而获得新功能材料,制造超微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器人需要运用全球开源系统,让愿意动手的年轻人用国内廉价的零配件,制造出创意十足的机器人。现代制造业并不是流水线的同义语,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已经开始大规模研发机器人,希望日后以机器取代某些环节的人工。笔者在汽配厂看到,只要有大量稳定的订单,企业主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机械手臂取代人工。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是指在0.1— 100 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01,(7):68-68
美国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做取向附生的标准技术,用纯氧化锌晶体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种激光器不仅能发射紫外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光。他们先是“培养”纳米导线,在金上形成的纯氧化锌导线直径为 20至 150纳米。当纳米导线长到1万纳米时,“培养”过程终止。在室温下,当研究人员用另一种激光将纳米导线中的纯氧化锌晶体激活时,纯氧化锌晶体将发射出波长只有 17纳米的激光。纳米激光器最终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  相似文献   

6.
成果展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继“超疏水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之后,最近又在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以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表面的纳米纤维,纤维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70°。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形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团向外,分子间氢键向内,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制造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行业,到19世纪中叶“制造业的美国模式”开始成型,这种制造模式开始推动美国向世界第一经济强国飞速前进,它的首要特征是可互换的零件,另外也包括专用机器、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熟练技术工人、持续技术改进以及信任供应商等辅助特征。而这一模式的发展在20世纪初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生产模式”的诞生(由于此模式是福特汽车公司Henry Ford首创,又称福特模式)。相比原来的美国制造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7):68-68
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近日展示了一台纳米发电机样机,这种新的发电机可提供不间断的直流供电。这是继先前研发出测量血压的纳米电路之后,研究人员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又一新进展。这个纳米器件利用独特的耦合电压及氧化锌纳米结构,使排成列阵的氧化锌纳米线垂直组合在顶部基板上,以便收集电流。在硅制成的“Z字形”电极中,排  相似文献   

9.
“纳米”是英文namo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45个原子串在一起的长度。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英国科学家日前用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造出了一种超小型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只有1个原子厚、10个原子宽。这使人们朝制造可靠的纳米级超小型晶体管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1.
纳米技术是新材料的又一场革命,谁掌握了纳米技术,谁就掌握了这场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领域革命的主动权。因此,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纳米技术给予高度关注,纷纷制定纳米研究计划并进行大规模投资,抢占21世纪科学技术领域制高点。为此本刊采撷若干发达国家有关纳米科技的研发及投资信息,以馈读。  相似文献   

12.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 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 0. 1至 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从九十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到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其研发活动特殊性的基础上,以提高制造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为核心,构建基于创新绩效的制造业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为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不少日本企业宣布关闭在华工厂,转向在东盟国家投入生产。通过以日本企业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日企在中国、东盟、日本三地的生产基地、研发基地流动网络模型,勾勒出2006—2019年间日企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在中国、东盟等地的流向动态。再计算网络密度、出入度中心性和QAP分析等网络指标,发现日企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东盟国家和日本是长期的趋势,越南将成为中国吸收日企生产基地转移的最大竞争对手。日企在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研发基地也随之转移,且生产基地对于研发基地转移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为此,中国应在发挥自身市场、供应链等优势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研发制造协同环境构建,以提升对日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6,(1):128-128
美国科学家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纳米车辆”。科学家说,未来这种车辆可用来运输单个的分子,将成为“纳米生产”中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单位从上世纪末开始组织国内相关研究力量,实施“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技术育种”研究项目。目前,一个大规模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平台已基本构建,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1):117-117
兴国纳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O月,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50亩,纳米科技生态园1000亩,落户于驰名中外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工业园B区1号(铁路、公路十分方便),是一家专业从事纳米科技前沿研究,集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为一体,当选为中国抗菌材料及制品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8.
二代测序或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出现,几乎影响了生物学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一技术允许科学家们测序基因组、评估遗传学变异、定量基因表达、研究表观遗传学调控、探索微观生命,将各种分析和筛选轻松升级。技术革新使测序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测序文库的构建也在不断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检测限制性材料或发生降解的样本,灵活靶标序列空间的一部分,标记细胞中各种各样的分子,捕捉分子相互作用和基因组结构。此外,计算工具也为解读二代测序的海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们揭示了序列变异、调控和进化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区和研发基地”)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在天津构建示范区和研发基地拥有良好的重要基础,两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何促进并逐步放大示范区与研发基地建设关联性效应,促进其进一步加快建设和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企业、用户和研发机构形成的互联协同是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和研发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算例分析参与方协同策略的演化特征,探究协同智造的经济可行性及引导协同智造形成的产业组织原理。研究表明:新能源装备制造商通过整合社会智能制造资源提升产业智能制造协同度,对于智能制造体系向完全协同演化具有积极作用;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在应用中的成熟性影响协同智造的形成;智造化转型初期,政府提供适当的扶持政策是帮助制造商在智能制造技术不成熟时期协同演化平稳过渡的有效手段。根据研究结论提出3个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协同情景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为促进产业协同体系的形成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