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如,用一个词定义中国的产品,它应该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是,法国制造的产品意味着"浪漫",日本的产品意味着"精致",德国意味着"严瑾",意大利"热烈",英国"高贵"……你不得不承认,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产品还相差得太多。 "中国制造"是否将永远和"低价"画等号?没有人愿意回答"是的"。在制造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时,"中国制造"本身也逐渐形成了并不光鲜的世界概念。抛开诸多可能的政治因素不谈,仅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对"中国制造"的"成见"形成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正成为中国的一个国家品牌标签,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今世界,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难以想象。 自今年入夏以来,国际媒体关于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愈演愈烈,从农副产品、宠物食品、牙膏到玩具等,"中国制造"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企业道德、监管缺失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虽然其中的报道有些偏颇,政府也做了有力反驳,但是它无疑给中国敲了一次警钟,"中国制造"面对世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当代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宏观就业压力长期居高不下,转型发展将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实现充分就业之间的"对立冲突",令许多人长期备感困扰,他们认为中国需要奉行劳动密集型战略,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单永贵 《改革与开放》2005,(5):24-24,23
<正> 改革开放,尤其加入WTO,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正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MADE INCHINA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中一个最具象征性的词汇。目前,中国有100多个企业的生产总量占世界首位,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对此,不少中国人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却很少有人冷静地思考。"世界工厂"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目前是否具备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5.
李凤兰 《特区经济》2010,(12):87-89
后危机时代美国提出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复兴,增加生产和出口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美国制造"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美国制造"无疑会对"中国制造"造成冲击。面对挑战,中国应加强工业技术和产业升级,转变产业结构,加大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制造业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支柱,但中国制造业还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中国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非强国.  相似文献   

7.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8):26-29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政治基础是M型的层级制;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社会基础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与关系型的社会特征;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是"企业利润追求"与"地方政府官员GDP晋升锦标赛"两者高度契合的"官企一心搞经济"。然而,也正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三个要点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增长代价"——贫富分化。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差异,还表现在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书讯·经济     
《读懂中国经济》本书是作者的第5本经济学随笔,是作者近年来阅读中国经济这部"大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感想与观察。作者以实证的政治经济学为视角,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和"政府治理"等概念,阐述了是什么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增长差异等理论框架问  相似文献   

9.
车玉明  刘铮  安蓓 《东北之窗》2008,(14):22-23
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加速已经8年了。然而,今年以来,中国投资、出口的实际增幅都同比有所放缓,消费比较平稳,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体上放缓了奔跑的速度。"初步判断,2007此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峰值到2008可能会逐步回落。"  相似文献   

10.
魏婕  李勇 《山东经济》2013,(1):24-29
中国经济多年持续的高增长造就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对于这种"奇迹"的真实图景探讨尤为激烈,而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和判断。面对新的情景和发展阶段,未来机制转型是关键。对寻求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基本逻辑思考有助于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找寻到合理的发展战略及增长机制,并最终超越东亚模式和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制造并出口商品,中国实现了自身经济——及世界经济的转变。199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按价值计)的比例不到3%,但现在占比近1/4:全球大约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为中国制造。中国迅速崛起打造了深入东南亚的供应链,这个"亚洲工厂"如今制造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商品。中国一直在步"亚洲四小龙"后尘。很多人认为,接力棒将在合适的时候传到世界其它地区,轮到它们通过制造业走向繁荣。不过中国把接力棒抓到更紧,完全没有因为工资上涨而放松。那些确实从中国转移的低工  相似文献   

12.
自加入WTO以来,以"中国制造"为标签的工业产成品日渐占据全球分工重要位置。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贸易额连续六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对外贸易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传递出中国政府打造"双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信心、耐力和勇气。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2015年经济预期增速调整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速看起来是调低了,但相对巨大的经济总量而言,实现7%的增长目标并不容易。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保障经济在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传递出中国政府打造"双引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全球化方向变得扑朔迷离。在经济低迷增长过程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内在的"悖论"。"悖论之谜"在于上一轮发展周期内形成的结构性困境制约了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走出"悖论"的出路依赖于世界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长周期。当下的世界经济正处在旧周期的衰退和新周期的孕育阶段;世界经济已告别上一轮发展长周期,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周期性转换过程中,世界经济需要从传统的斯密型增长模式走向熊彼特式增长新模式。值的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新旧发展周期转换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既有助于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转型调整和复苏增长,更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长周期的孕育和增长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对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贡献者"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自身在统计意义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更应看其对世界各国产生的拉动作用。本文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出发,推导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其他国家拉动系数及实际带动量的测算框架,利用OECD-ICIO提供的2005-2015年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在整体、国别和区域三个层面上,具体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结果表明:①样本期间内中国对世界经济拉动系数整体呈上升之势,有些年份对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长实际贡献近1个百分点,所做贡献巨大;②中国对世界经济实际贡献与区域价值链有关,在全球价值链三大板块中,由于中国处于亚洲价值链核心,从而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③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所依托的贸易方式看,相较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更是贡献者"的本质,而且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对如何实现经济更好增长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7次研讨会最近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我国经济增长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行了专题研讨。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与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涵的增长(集约型),但是,在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供给约束型经济"前提下建立了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和货币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品进口严重受阻,近代工业实际到位的投资呈下降趋势,造成总供给曲线无法右移,总供给的瓶颈效应愈发严重,经济负增长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国际银价上涨导致的白银外流,造成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的另一个正相关解释变量——货币供给——发生了萎缩,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经济。一战时期是中国经济的衰退期,且衰退程度较深,从长期来看,是近代中国50年期间表现最差的一个短周期。  相似文献   

18.
次高增长阶段─-今后三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据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一资深专家,完成了一项《中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的课题.该课题首次提出了"次高增长阶段"的概念,并认为1998年中国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次高经济增长阶段的过渡时期。课题组负责人、国务...  相似文献   

19.
胡迟 《中国经贸》2013,(1):42-43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之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不振、国内需求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与前些年相比,我国经济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的双低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主要表现在: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有所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开始分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总的来看,2012年的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依然保持了平稳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短期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21-22日,由国家统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6中国经济增长论坛"在苏州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开幕式并就"中国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表了基调讲演。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