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素质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和能力.新型农民素质是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体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新型农民素质提高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方海文 《浙江经济》2007,(18):58-59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就提出实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培训已成为省政府要突出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路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东  彭舸 《理论观察》2007,(5):135-136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培育和强化农民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重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提供公共产品,建立政府引导机制;以程序民主促进实体民主,推进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有  相似文献   

5.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标任务是要实现“五新一好”。而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培育新农民更具基础性、战略性,更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将很难如期实现。同样,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这几年,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受条件、环境及自身…  相似文献   

6.
只有强化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才能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必须克服制约因素,利用好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全面提升其素质。  相似文献   

7.
范柏乃 《浙江经济》2006,(10):21-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全面推进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升农民的素质,培育新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直接决定着浙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败。“十一五”时期,浙江要把农民的素质提升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和建立四支高素质的农民骨干队伍,即乡村干部队伍、农村科技队伍、自主创业队伍和农民企业家(农场主)队伍,使他们成为全面推进浙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呼唤农民提高环境意识,只有提高了环境意识,乡风才有可能真正文明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村容整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造新村”和“盖新房”,而应该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力量,文章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民主意识、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乡镇企业和乡村政府。当今新农村建设的举措虽说是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所有的政策措施都要靠人去实施。如何激活和重塑新农村建设的微观经济主体,自然就成为童中之重。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主要内涵是农民主体地位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需要”新人”。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目前越南建设新农村的进程正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问题,如:教育的质量水平还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知识较差、落后的社会心理、小农户生产性的意识等等。笔者深入分析越南农村劳动素质的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如: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硬条件"以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当前农村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以科学地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组织、新风貌、新班子为重点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运动”,确立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手段推广新技术多年来,农民都是父业子承,在生产上多为行家里手,但在经营中多数是“门外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常为“种什么、怎么销”而发愁。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增收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杨丹 《老区建设》2006,(9):22-2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村庄建设凌乱无序、农民素质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自身积累能力差、建设资金匮乏和基层组织活力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珺 《老区建设》2008,(8):47-48
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图书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淑芬 《唐山经济》2006,(10):45-4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育成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祁门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结合祁门山区的实际情况,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改善村镇面貌为重点,按照县委“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新农村示范村活动。全县15个市级、9个县级示范村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乡村两级干部尽心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争先进位意识农,工作措施比较扎实,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加。各示范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三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在新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房彬 《乡镇经济》2009,25(1):63-65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发展农民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主体意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营造出良好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农民主体意识也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总的目标,明确基本要求,提供科学的基本思路、价值判断标准和方法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任务;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全面协调永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宁波通讯》2012,(11):52-52
近年来,江北区围绕“培训农民、提升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总体目标,坚持以“三思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区农民经职业培训后就业率为86%。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24元,同比增长17.4%,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田桂 《发展》2016,(12):27-28
当前,无锡正处于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强富美高”新无锡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无锡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对无锡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以“人的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动力,以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以完善农村治理机制为支撑,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