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水体受到污染,形成黑臭水体。文章基于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技术对黑臭水体的基础治理技术路线进行研究,从地域差异层面分析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路线,阐述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建议,期望最终实现完全消灭城市黑臭水体。  相似文献   

2.
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黑臭水体的治理问题一直存在,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进度缓慢。我国对生态文明健设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环境质量问题也颁布过相关规定,本文针对现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黑臭水体治理的方案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对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及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而腐殖酸近年来作为农业肥料被大量使用,投加使用的腐殖酸会随着农业废水以面源形式渗入自然水体。本文主要探析了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及腐殖酸对黑臭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工作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是参与项目的监督管理,提供城市黑臭水体相关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线索,监督相关部门加快治理工作。一直以来,社会公众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文章提出以下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公众参与的浓厚氛围;精简举报程序和内容,加大公众参与的意愿;加大奖励措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响应速度,提升公众参与的参与性;等等。为吸纳社会公众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乡区域经常会出现水体黑臭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这会对水体景观与水质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黑臭水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在演变与形成的时间也比较长。在对黑臭水进行治理的过程当中运用活水循环技术,可以提高水体的流动速度和氧气的恢复速度,使水体当中的生物废弃物与物质循环过程能够持续进行。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从黑臭水的基本概述与治理方法出发,探究了黑臭水治理活水循环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流域大部分河道已被污染,且部分河水存在黑臭现象,不仅影响城市容貌,更是影响居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为了消除黑臭河道,提升水环境质量,本文在分析了黑臭河道的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黑臭河道的治理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滏阳河衡水市区段严重的黑臭污染给两岸居民造成了工作,生活上的威胁。本研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调查居民对滏阳河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首次全面评价了滏阳河衡水市区段水体黑臭对舒适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的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应用研究提供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居民对消除滏阳河水体黑臭,提高舒适性的平均支付意愿是66.82元/户/年,全市总支付意愿是633.8万元/年,说明全市人民对滏阳河的治理需求还是非常迫切的。  相似文献   

8.
黑臭水体与城市空气微生物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黑臭水体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说明其对周围空气质量的影响.采用自然沉降法收集空气微生物,在某大学活动区域的黑臭水体确定了4个断面,代表不同的地被物在距离臭水沟不同距离的16个样点进行了空气微生物的取样,最后针对特殊区域提出了环境卫生管理的近期和远期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区某河道水质提升项目为例,探讨了综合治理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该项目采用河道清淤技术、活水补水技术、曝气增氧技术、复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经综合治理技术治理后河道水环境大大改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主要水质指标NH3-N、TP、COD的消减程度分别为92.2%、91.6%、71.8%,水体透明度大大提升,黑臭状态消失,水体感官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五年内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