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山东省能源效率,实现节能目标,需要把握当前的能源利用状况、能源效率变动的趋势以及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能源效率的内涵,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现有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能源环境实际情况与特点,构建了山东省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并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基于产值能耗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爱兰 《经济界》2012,(3):66-69
本文在总结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经济效率状况和特点基础上,采用最新研究数据,对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分析。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水平,节能降耗存在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从制定结构优化调整和技术创新规划、积极调整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加强法规政策支持、加快。‘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7,(24):65-67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使钢铁工业在防污减排、节能降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文章利用Bootstrap-DEA方法对我国49家重点钢铁企业的能源效率进行评估,并对其能源效率的异质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能源环境问题是影响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相对完善的能源税费体制尚未形成,资源税费改革滞后,对能源环境税费征收重视不足,节能环保激励效应不明显,使得能源税费对能源产业调控作用有限,进而导致长期以来能源价格未能全面反映能源的全部价值.因此,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我国能源税费制度改革应依据维护生态平衡、系统化设计、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公平分配环境责任、提高能源效率等基本原则,从建立综合税收调控体系、择机开征碳税、全面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开征能源环境税、健全能源环保税收优惠措施五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7.
陈臻  戴达鹏  朱晓娟  陈年 《价值工程》2011,30(29):36-37
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染整行业能源消耗现状与能源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占能耗较大比重的蒸汽的损失为重点,从供热系统、热输送系统、用热系统、热回收系统等几个方面的能源损失论述了我国染整行业能源损失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胡廷明 《民营科技》2010,(9):299-299
通过对我国能源状况和有关能源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能源需求压力。面对这一能源需求压力,每一位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都有责任在设计工作中将节约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节能的途径之一就是合理配置建筑电气设备,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在对建筑电气系统各环节进行能耗识别后,将系统中四个主要能耗环节: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电动机、灯具作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实例应用,以提高天然气能源的综合利用,从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日前,从中国节能认证产品中心传来消息,我国自己的电冰箱强制性节能标准和能源效率标志制度将在近期试行。 4月初,针对电冰箱节能设计的《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在京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