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政策,特别是1991年6月,台湾“行政院”正式确定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要把台湾发展成为与香港、新加坡并驾齐驱的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拟就台湾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外部条件、经济影响及发展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析台湾“中央银行”福建亚洲问题研究所黄晓敏为因应加入CATT并把台湾建成亚太金融中心,促使台湾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台湾正大力调整和改革各项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台湾"中央银行"(简称"央行")作为金融主管机关,自然首当其冲,本文就台湾"央行"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未90年代初,是台湾金融发展的重大分水岭。在此之前,台湾金融业受到当局的长期管制,保守而僵化。此后,台湾金融开始迈向“自由化”和“国际化”,这场金融大变革值得我们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4.
林威 《亚太经济》1994,(6):31-34,38
台湾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福建师范大学林威四十多年来,尽管台湾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可观,但正面临一系列长期性问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的出口扩张受到遏制;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缺乏,工资上涨,投资意愿不振,'经济转型缓慢;外汇储备累增,游...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台湾金融发展的重大分水岭。在此之前,台湾金融业受到当局的长期限制,保守而僵化,然而台湾经济却以较高的经济成长率和相对低的通货膨胀率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种“金融压抑”与高经济成长并存的现象要求对P·I·麦金农和E·S·萧在1973年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本文以台湾经济金融相关发展为背景,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该地区的金融活动也日趋活跃。较具金融发展潜质的国家和地区纷纷迎合经济国际化的趋势,逐步放松对金融业的过严管制,鼓励金融业的改革,竞争和创新,并加快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这一潮流对未来亚洲金融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金融变革的概况以及角逐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作一粗略描述,旨在说明九十年代亚洲金融角逐争雄的大体轮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台湾经济规模迅速增长,经济日趋国际化。1988年,台湾进出口外贸总值占国民生产毛额之比重高达92.07%,外汇存底750亿美元;1989年,台湾对外贸易达1184亿美元,外汇存底达780亿美元,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占世界外汇储备的1/10。若以平均每人外汇存底计算或以外汇存底占国民生产毛额的比例来观察,则台湾均居世界第一。为减少外汇储备,台湾在1988年购买黄金350吨,占1988年世界黄金产量的20%。所有这些数据,均显示台湾经济国际化之迅速。在此国际化进程中,对外经济之失衡已成为当今台湾所有经济问题之根源所在。而外汇自由化,乃成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政策之一。本文仅就台湾在推行一系列外汇自由化措施之背景、目的、效果等问题,作一概括介绍和评价,并对台湾未来外汇自由化趋势略作展望。一、台湾外汇自由化之背景台湾由于政治形势的特殊,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在1950~60年代,由于台湾经济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台湾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特别在所谓“匡正”政策下,作为台湾经济结构调整组成部分——金融业,已加快了调整步伐。 一、台湾金融业调整的动因 (一) 公营金融业无活力,服务效率不彰。 台湾的金融体系,可简单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期资金供需交易的货币市场;二是短、中期资金供需交易的银行体系;三是中、长期资金供需交易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的监督管理机关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前者主要负责金融行政与业务的监管,后者则除执行货币政策外,兼办相当程度金融业务监管。金融机构的组织原则上采取全省性分支银行制制,且多为公营;业务上采取综合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9.
进入八十年代后,台湾经济转型出现了农业“瓶颈”,农业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重建台湾农业”,台湾当局于1980至1985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1985至1988年上半年推行“加速农业升级措施”,1986年制定“现阶段农业发展策略纲要”,提出了2000年以前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其基本内容是继续推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提高农民所得,增进农民福利,均衡农工关系,推进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最新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下,台湾竞争力的世界排名虽由前年的18位上升至第11位,但岛内对此却并不乐观,逐项分析影响和决定台湾竞争力的各项重要指标如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金融与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战后,台湾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发展较快。第一次转型出现在60年代初,由替代进口工业化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第二次转型出现在70年代,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第三次转型出现在进入8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提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以工业升级为核心,进一步开放台湾经济,试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台湾当局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12.
台湾产业经济是指在台湾本岛上各种产业经济活动总的概貌的分析与评价。1.台湾产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台湾原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基础很薄弱。日本统治时期,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台湾只有一些小型工业,如纺织、化学、机械、印刷产业得到发展。以后,工业也更形破损;一直到1949年以后,工业才逐渐恢复。经过1953至1960年的“进口替代”和1961-1972年的“出口替代”以及1973至1981年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台湾产业经济终于有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台湾产业经济虽然在结构上已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是以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型工…  相似文献   

13.
1.“精致农业”涵义及其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台湾农业走过50、60年代的发展黄金时期之后,逐渐出现了停滞、萎缩的问题。为了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台湾开始调适农业发展方向,从注重产量转为重视品质和效益问题,提出以“精致农业”为农业升级发展的目标。所谓“精致农业”,台湾经济学界从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层次解释为“精致性的农业生产资源调配,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均衡农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所得的农业发展”;台湾农业科技界的解释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并有利生态维护的农业生产”。总之,“精致农业”是台湾为扭转以往片面追求增加农业产量,采取促进农业生产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4.
一、对境外金融中心管理体制的比较 香港对境外金融中心的管理和监督,比台湾放宽得多。香港是个开放度最大的自由港,资金和商品进出自由,没有外汇管制,更没有外债可以管理,大量引进外资银行,开放同业拆放、外汇、黄金、证券和期货市场,对经济金融推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并健全各种金融立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营运提供了宽松而有秩序的环境和便利条件。香港没有中央银行,主要由港督会同行政局——财政司——银行监理处三个层次管理监督银行业。由汇丰和标准渣打两个商业银行发行钞票,由外汇基金、外汇基金管理局、金融管理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相似文献   

15.
去年6月26日,台湾当局正式批准设立15家民营银行(申报时为19家),这是近40年来的第一次。它结束了公营银行垄断台湾金融业的历史,也显示出当局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使台湾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意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的上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扮演的角色也越发重要。而每一种国际化的货币都离不开离岸金融市场的支持。在继香港之后,和大陆具有密切关系并且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台湾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省,其经济发展被称为世界奇迹。之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台湾能够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和经济的持续稳定。从经济理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这三者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然而,1961~1988年,台湾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3%,可谓高速;同期年物价上涨率仅为5.6%,可谓稳定;50年代初期,台湾20%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20%低收入家庭收入的15倍,到1970年降至4.5倍,可谓趋向公平。台湾经济奇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市场机制的充分运作,但亦不可忽视台湾行政部门的有效干预和适宜政策的作用。有人把台湾经济视为政府部门完全撒手不管的自由放任型经济的典范,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功不可没。台湾经济学家叶万安认  相似文献   

18.
台湾资讯产业的智库——“资策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主力——资讯产业发展十分成功,成为台湾经济转型的关键与目前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台湾资讯产业的发展,除了当局的政策引导与企业界的努力外,“资讯工业策进会”(简称“资策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台湾资讯工业发展的大功臣。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币的亚洲化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变化以及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趋势 ,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 ,提出“人民币亚洲化 1”的主张 ,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 ,一国货币必须通过区域性制度合作的“集体行动”来实现完全的国际化。目前 ,人民币已经具备实现区域化的初步条件。今后 ,中国应将经济政策的制定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目标结合起来 ,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努力推动人民币的亚洲化  相似文献   

20.
台湾现代农业成效及对福建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台湾现代农业的进程与成效台湾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调整和转型的四个时期,有过繁荣,也有过徘徊。但农业总体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50年代初,台湾经济是传统的“米糖经济”。1952年农业产值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6%,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5%。6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产值和工业品出口值比重均超过农业,整个经济结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其政策取向也从“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转变为“以贸易促进农工,以农工支持贸易”,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先进的技术,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