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农村经济》2021,(5):64-72
土地流转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传导路径中,土地集中连片与劳动力兼业分化、成本投入改变协调配置并形成互动框架,共同组成传导架构的主要媒介。基于2017年8省705份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土地流转、媒介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土地转入、土地集中连片、成本投入改变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具有直接效应;土地转入与土地集中连片、农户兼业分化相互制约协同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变化产生影响;土地集中连片、农户兼业分化程度不能发挥土地转入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中介功能;土地流转下成本投入改变会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存在链式传导过程。建议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由"横向一体化"规模经营联动"纵向一体化"规模经营,促动农业领域的规模效率由"土地规模经济"向"服务规模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考察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否有效缓解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约束,本文首先构建了考虑农业社会化服务要素及土地要素的农户生产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要素投入,将促进农户增加土地要素投入,即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有正向影响。其次,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考虑到农户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转入土地的不同生产经营决策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建立似不相关Biprobit联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土地转入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缓解农户的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禀赋约束,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玛纳斯县为例,对369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通过建立农地流转行为与各变量的Logistic回归计量模型,从农户特征、农户资源禀赋以及农地流转特征等 三方面分析了农户农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和家庭单位耕地面 积纯收入、户主对农业经营风险认知和农户类型显著地影响了农户土地转入行为;而年流转租金、户主年 龄和流转年限、家庭非农业劳动力人数和非农业劳动力年人均收入构成了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显著的影 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对比分析政府主导和农户主导型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影响差异,衡量不同类型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方法:DID模型,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相比,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更能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转出户的人均非农业收入比政府主导下高出1266元。而土地资源配置效应因农户类型和流转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土地流转前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土地转出户人均土地资源报酬显著高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387.74元,但是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农户转出土地面积过大,人均土地资源报酬低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研究结论:(1)应当尊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使得土地流转符合农户资源配置收益最大化目标;(2)鼓励农户通过政府建立的平台进行土地流转,显化土地租金价值;(3)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民生之根本,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户规模经营绩 效的高低对农产品产量和农户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显得尤为重 要。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玛纳斯县为例,对其327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选取土 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① 两个指标来表征农户规模经营绩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农户规模经营 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土地产出率层面,土地细碎化程度、家庭耕地总面 积、家庭总收入、滴灌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和转出土地行为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在影响农户劳动生 产率层面,家庭总收入、转入土地行为和农业劳动力人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农 户对农业经营风险认知在5%水平上显著,非农业劳动力人数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模 型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份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出现生产率差异的内在原因。实证研究发现:样本农户的平均生产率只有0.28,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会降低农业的技术效率,但是会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率,且规模效率的正效应大于技术效率的负效应,因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94.5%的农户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农地流转会显著增加劳动生产率,但是会降低土地生产率;转出土地的农户在生产时更多地使用劳动和资本,而转入土地的农户则更多地使用土地和资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我国土地制度的施行使得农户拥有较多小块土地,家庭农场实现连片规模经营的前提是获得规模连片土地,家庭农场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协商时,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的意愿如何值得探讨。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对家庭农场实现规模连片生产提出建议,期望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方法]博弈分析法。[结果]家庭农场存在从农户手中转入土地困难,转入土地意愿不强的现象,家庭农场弱转入土地意愿的根源在于土地租金过低、农户转出土地净利润过低、实际转入土地意愿过低。[结论]由此文章提出了3点建议:(1)尝试"确权不确地,确地不确人"的确权政策(2)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3)工商资本下乡租田的做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规模经营是破解“小规模、分散化”农地经营格局的关键举措,考察农地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规模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种不同类型主体的农地规模经营综合效益。结果 尽管不同类型规模经营主体各有特点,但都能实现规模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规模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仍面临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合作社存在与小农户链接松散问题,家庭农场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各主体皆未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结论 建议改善农业龙头企业外部环境,开展租金和就业支持补贴;规范合作社运营,提高小农户参与度;帮助家庭农场进行品牌塑造,提高家庭农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多形式培训、考核。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本文提出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概念框架,研究其利益来源、成本约束、利益产生条件、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等问题。利益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知识外溢效应、比较优势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组织柔性效应和品牌质量效应。成本约束主要有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监督成本、转换成本等。农业产业附加值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会收入相对较高,农户与服务商之间激励相容,这三者构成了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利益产生条件。服务商和农户之间主要存在交易定价、合作分红这两种利益联结方式。在不同的农业服务市场结构下,服务商定价行为或分红方式不同,对农户和服务商的福利影响也会不同。本文对湖南赫山的典型案例分析验证以上观点,并提出要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应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化和集聚化发展,构建农户和服务商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加强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需求侧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经济学中经常出现这一现象,在生产要素替代关系相对微弱的情况下,经济总量水平与资源配置效果并非由最优的要素资源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最劣的要素资源。为揭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是否存在"木桶效应",[方法]利用1990—2014年国有农场相关数据,通过对CES生产函数的拓展与改良,分析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要素资源配置问题。[结果]"木桶效应"存在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短板"要素;[结论]虽然新型农业生产要素对粮食增量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存在边界,使得农业适度规模中的资源配置效果最终由土地和劳动力决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非是追求单一生产要素的扩张,而是实现土地、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机械、农资、农业科技等全要素的高效组合。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性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甘肃农村土地流转主要表现为流转总体规模较小;流转方式多样化,以出租、转包、互换为主;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转规模大;承转主体以农户为主。通过与浙江、江苏等农地流转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比,认为甘肃省农地流转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农业生产的利益驱动性不强致使各类经济组织(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对流转农地需求不足;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落后的非农业产业发展,致使甘肃省农民对土地具有过分的依赖性,加之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农地供给积极性不高;而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又进一步限制了农地流转供需主体交易的发生。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农地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We address a new agricultural policy concern following the decoupling of CAP direct payments in 2005: passive farming, whereby landowners maintain their agricultural area to collect payments without producing commodities. It is claimed that passive farming is hinder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blocking’ access to farmland for expanding farmers. We evaluate the links between the EU's Single Payment Scheme (SPS), passive farming,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llow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rational landowners’ optimal land‐use choice, we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SPS using a spatial, agent‐based model that simulates farmers’ competition for land in a case‐study region of Sweden. We show that passive farming does not constrain land from being used in production; on the contrary more land is used than would be the case without the SPS. We conclude that passive farming is not a problem for agriculture, but provides public good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under provided: preservation of marginal farmland and future food security. However SPS payments on highly productive land inflate land values (capitalisation) and slow structural change, which hind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CAP goals could be better served by targeting payments on marginal land and phasing out payments to highly productive land.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明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影响因素和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了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不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发生土地流转的比例也越高;离城镇或交通线路近,发生土地流转的比例高;土地流转实现形式主要是自己联系、承租人联系和集体组织;土地转让后的生活保障主要靠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的期望收益平均在540元/亩,土地流转方式以免费送给亲戚和租给他人或企业为主,土地流转的时间以1 — 2年为主,土地流转的管理方式希望通过集体组织管理。研究结论:农村土地流转受农户家庭收入、农户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影响;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尽快健全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引导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迅速,但农户在流转市场上能否转入自己想要转入数量的土地尚无人关注。本文利用全国6省1200户2000年和2008年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的流转意愿多大程度上可以在流转市场上得以实现,进而考察流转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性、对称性和动态性。研究表明,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存在明显的交易成本,因此流转市场是不完善的。具体结论:第一,流转市场存在明显进入门槛,进入市场后农户也无法实现完全调整,转入户2000年和2008年分别能实现调整意愿的24%和37%,高于转出户的19%和18%;第二,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存在非对称性,转入户比转出户面临的交易门槛高,但进入市场后转入户调整意愿实现程度高于转出户;第三,从2000年到2008年,流转市场的交易门槛显著降低了,但进入市场后调整意愿实现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第四,农资设备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不完善程度更严重,因此农地流转市场发挥了将土地这种"不能移动"的要素移动起来以迎合那些"本该移动"的要素功能,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地产权稳定性,降低流转市场交易成本,加快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问题既是经济性问题,又是社会性问题,土地流转的有序运转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土地流转市场状况,目前很多农户的土地流转是通过土地流转市场之外进行的,在这种脱离市场情况下的土地流转是否符合目前的土地流转趋势,是否可以给农户带来明显的效益,这些都是亟待考察的问题。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不同,所以,河北省的土地流转与收入的关系不能严格按照其他省份的调查数据来推断,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根据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辖的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调查,采用排序Logit模型研究了土地流转供给、需求收益状况。结果表明:土地流入降低了农户的收入。这说明目前的土地经营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局部、零星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只有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才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从而产生土地流转的效益,明显使得这部分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土地的再转包对农户家庭受益影响是正向的、土地流出可以提高农户收入,农户收益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农业耕种的效率低下,外出打工的高收益,促进了农户们放弃自己的土地进程务工,在土地流出中获得较高的转包收益;二是农户在对外打工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且该收益要高于农地经营的收益。这两部分收益形成了将土地流出农户的家庭主要收入。  相似文献   

16.
在农地流转的影响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全面探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效果的影响,以期阐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得出:农地流转中,"非农化"及"非粮化"倾向明显,且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收益、政府引导是三大主要驱动力;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劳动投入减少,劳动产出率提高;农地流转对农地投入及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学者仍存在分歧,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未考虑土地流转市场、地权稳定性、农户类型、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因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地权稳定性出发,但如何避免流转农地"非粮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 (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相似文献   

18.
典型国家(地区)农地流转的案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政策之一。该文选择了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越南作为不同土地制度、资源条件背景下农地流转的典型案例,侧重介绍这些国家(地区)推行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得到土地流转机制建设的四点启示:(1)土地产权边界清晰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2)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3)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4)专门的中介机构为农村土地充分流转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小规模兼业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微观主体.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能够有效连接小农户与农机服务提供者,有助于解决因土地细碎化而产生的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此,本文重点揭示了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形成机理,设计了其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小农户分散且多元的农机服务需求是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20.
意愿调查被广泛应用于对农户信贷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信贷产品需求的研究中。为了验证意愿调查结果是否可靠,本文以农地抵押贷款为例,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方法模拟了贷款决策现实环境,利用298户规模农户的实验数据,比较了两轮意愿调查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差异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意愿调查明显高估了规模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本实验通过自然灾害模拟和贷款产品信息干预构建了接近现实的贷款决策环境,影响了规模农户的风险决策态度,进而影响了规模农户对贷款需求的表达。据此,相关研究应当完善意愿调查方案以降低假想偏差的影响,提高意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