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已由心理学、教育学扩展到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在企业员工激励中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本文通过迁移布罗菲和古德的"五步模型",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循环模型,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员工隐性激励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清 《秘书工作》2014,(2):31-33
正7.罗森塔尔效应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他理想中的女性,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人们把这种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对此进行了实验并使之广泛运用,因此这一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2005,(8):49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像。他天天与雕像为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和痴情所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了少女为妻。  相似文献   

4.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拥有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废寝忘食,为之神往,期望着有一天雕像会有生命在他炽热而深沉的爱情感召下,那尊少女雕像竞然变活了,成为一位美丽而纯情的少女,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这个美丽的神话,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寄予诚挚的感情和强烈的期望,就可能促使对方向着他所期望的方向转化;这种由充分信任和热情激励所产生的效力,被人们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分析,比“效应”广泛存在于人际关系中,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极高的发…  相似文献   

5.
皮格马利翁效应:团队管理的新法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 他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精心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爱神就给了雕像生命。这个神话故事在管理心理学中演化成著名的期望效应。即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于某人的由衷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他的自信心和前进动力,从而使他取得优于一般表现的成绩。在一个组织中,如果管理者向下属明确地表达出期望和赞美,下属会受到有效的激励,真的成为管理者所希望的优秀员工。反之,管理者如果认为下属愚笨懒惰,那么,他的下属也会很敏感地察觉到这种意识,从而容易丧失信心,真的变得不思进取了。通俗地说也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在管理心理学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指积极期望对目标的达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晨 《中外企业家》2013,(10):186-187
随着“80后”渐渐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90后”也开始步入职场。“90后”员工由于在职场中表现出与其它代际明显不同的职场特征,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管理问题或困惑。如何引导“90后”新生代员工,使其成为既保持“90后”优点,又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员工,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90后”新生代员工的职场特征及管理困境,基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信任、期待和赞美激励三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子荷 《中外管理》2012,(4):125-126
能否发现团队中的林书豪,最根本取决于管理者在员工身上花费了多大的精力和心思。古希腊有个神话: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一直独居。孤寂之中,这位善雕刻的国王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雕像心生爱慕。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  相似文献   

8.
希腊神话里的雕刻家皮格玛利翁钟情于自己雕刻的女神,在他虔诚的守护下,这个雕像竟真的变成了活人,并做了他的妻子。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把对别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使之成为对方的内在动力,从而收到变期望为现实的神奇效果,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高,其下属的表现就可能是优秀的;反之,其表现将是不佳的。这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一些精明的管理者十分注重利用皮格玛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激活理论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探讨了内隐追随(IFTs)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IFTs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领导支持部分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的内部动机调节了IFTs和领导支持之间的关系,内部动机越弱时二者关系越强;领导者的内部动机调节了领导支持的中介效应,当内部动机低时,领导支持在IFTs和追随者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更强,当内部动机高时,领导支持的中介作用更弱.这些发现拓展了对IFTs作用后果的理解,并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了追随者创新行为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919年,第一瓶广告画颜料在马利工艺社诞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努力生产出来的美术颜料,从此在马利诞生了无数个第一。"马利牌"美术颜料以优异的质量、适中的价格很快深入国民之心,成为国内美术爱好者首选的美术颜料。不仅在国内,"马利牌"美术颜料还成功地打入了东南亚市场,发展了海外业务,成为我国最早出口的民族工业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春节之前盼放假,期待假期的休整能扫却几个月积攒的疲劳。但告别假期,大多数的人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休息好,反而更疲倦了。 长假导致心理失调 近几年,随着五·一、十·一假期延长,“黄金周”的出台,“节日心理失调症”这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调查我们后发现,假期后工作倦怠症的轻重与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像一些较为新奇、自由,变化灵活性强的职业,产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内的高校在近年来生源质量存在复杂情况,因为扩招导致高校的学生出现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出现的原因非常特殊,群体问题尖锐,因为多种复杂问题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及个人意志产生亚健康心理形态,极大部分学困生产生学业困难和学习行为异常。因此,全社会对于高校学困生的帮扶必须在"心理育人"理念下开展,对这部分学生帮扶进行体系化进行,尊重学困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需要,积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运用适合的教育手段疏导学困生的成长环节,把"心理育人"理念贯穿到高效学困生帮扶的全部过程之中,通过梳理学困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将社会和学校,家庭和学困生链接起来,把学困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扭转过来,促进学困生的心理转化,将"心理育人"理念和帮扶体系邮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赵静 《总裁》2008,(12)
"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之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通过引用概速,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浅显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问题面对企业亏损的困境,相当一部分职工存在不同的心态和思想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期待型就是通过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一部分职工期待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但又不愿意为之"奉献",生怕"吃苦"、"受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期待工厂治厂良策早白出台,但自己又不献策出力;二是期待工厂早日走出困境,增加劳动收入,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三是期待企业推行三项制度改革,但又担心改革对自己不利。"等、靠、要"是对这种类型人的典型概括。疑虑型是指通过亲身体  相似文献   

15.
"00后"大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如何让其顺利渡过心理"断乳期",实现自我成长。文章从一个"问题宿舍"中三位"问题学生"的案例入手,尝试分析、思考与探究"00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是否会再一次发出'达沃斯之声',以安顿世界忐忑的心?"不久前,有国际媒体联想到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对全国"两会"提出了这样的期待.这种期待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7.
人们反对的不是部分高校进行真正意义的精英教育,而是担心,高校的“精英教育”培养学生的是只懂享受、高人一等的“贵族心理”以及一心向往权势、不择手段钻营权势的“特权意识”,更担心的是,高校的精英教育由于高校自身的“功利化”,无法给予学生真正的非功利化却有用一生的能力与素养。这种担心,由于整个社会过大的贫富差距、岗位劳动报酬过大的差距,而更迫切。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战已全面取得胜利,我国的绝对贫困已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存在,脱贫不仅和物质有关,更与个人心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穷首先是心穷,即人具有贫穷心理倾向和特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避免脱贫后返贫、由富变贫等现象的发生,除了物质上帮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解决"心理贫穷"问题,从心理层面分析"心理贫穷"对脱贫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对策来进行"心理脱贫",从而达到物质与精神双富裕的目标,更好地帮助国家实施更深一步的帮扶脱贫。  相似文献   

19.
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虽然早知结果,人们还是愿意追逐其中,与其说是享受"末日的狂欢",不如说是对新纪元充满期待.马云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就说,12月21日"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不是一个地球的灭亡,我相信从今年开始,政治、经济都会有巨大的变化". 很多企业家都在期待这种变化.同样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自称"有点软弱"的"种地派"柳传志说,"做企业当然期待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冯仑以他惯用的俏皮话,希望"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不要在企业家怀里乱摸";刘永好认为"经济有周期,政治也有周期",十八大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话语风格各不相同,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2004,(1):40
人若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就会认真地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讨厌自已,就会随便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比马龙效应。”现代管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面临挑战,甚至无事可干。那他必然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挫折感,极有可能失去原有的抱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离开他最初的组织。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给新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