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由于许多规范和制度尚未建立,加之已有的相关规范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对非经常性损益尚未做出适当分类,对相关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问题还缺乏必要规范等等。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2.
一、披露现状 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3.
证监会在最新修订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中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文章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盈余持续性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以期加深时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便于实务界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准确的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披露现状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对于扣除资产减值准备后的营业外收支净额,  相似文献   

5.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问题已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某些损益项目的非经常性仍有争议,本文仅对其中几个项目进行探讨,并就其非经常性发表个人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招投说明书和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中披露的项目,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第1号》),又于2004年1月进行了修订。那么,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和归类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公司应计利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能力和空间越来越小,更有可能采取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文章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制度背景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原因,归纳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8.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招投说明书和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中披露的项目,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第1号》),又于2004年1月进行了修订。那么,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0.
清逸 《上市公司》2003,(8):12-17
从1999年年报开始,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至今已经披露了七次。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一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1号问答》),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一财务指标也在逐步规范,本次年报是第四次执行《1号问答》。但从2002年年报来看,无论是其披露还是涉及项目的认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了一种公司根据自己需要增加减少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收益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市场效果。结果表明,部分年份的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与剩余收益估值理论预期一致,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显著小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估值系数。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国家比较,说明我国政策法规对于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从会计要素划分角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确认和披露问题仍然是我国会计界和审计界所关注的焦点.股权投资作为企业实现多元化,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在当前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采用的越来越广泛.长期股权投资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其持有过程中,由于股权比例的变动,可能导致其核算方法需要由一种方法转变为另一种方法,由于其实际业务处理的复杂性,加上目前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认定的相关规定的局限性,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投资收益是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在实际情况中,不排除存在部分企业借助投资收益项目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因此对长期股权投资转换过程中涉及到的投资收益的认定,对于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认定的相关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