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工补农”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乡村工业为依托,在农业内部,实行微观自我调节的一种手种。从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一些地区看,“以工补农”正经历着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点和趋势是:1.“以工补农”的重点由分酉巴领域和社会公益事业转向生产领域,逐步变“输血”为“造血”“以工补农”的起步阶段,多数地方由于实力有限,经验不足,补农的主要办法是提取乡村办企业的利润,参加农民的分配,兴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解决干部和有关人员的报酬。这部分资金,约占补农资金的70%左右。这种做法主要补的是消费,不能增加农业的直接投入,难以解决生  相似文献   

2.
近来,对“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的提法议论颇多,质疑一类的文章也读到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令人叹服;但也引出一些新的疑窦,教人费解。笔者在多年从事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有必要对其中一些看法和提法作一点补白。一、“以工补农”的内涵关于“以工补农”,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解释,认为“以工补农”是农村区域性集体经济内部的一种微观调节。这没有说到点子上,也不够全面。我觉得,对“以工补农”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三个要义:这里的“工”字,是特指乡镇企业,而且只能是乡、村两级集体创办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实行‘以工补农’;”“在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合同定购数量应保持稳定,主要通过乡镇企业‘以工补农’方式,对生产和交售粮食的农民给予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务工、务农劳力在收入上的差别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务农劳力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少单位采取以工补农或平衡农工劳力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究竟需不需这样做,怎样做更合适一些?就此我们怍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一、以工补农的必要性以工补农是指在工副业发达的地区,为了平衡务工务农劳力的收入差别,减少劳力向工副业涌集,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办法。它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说的那种以城市大工业补贴农业的“以工补农”,而是从农村工副业创造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以一定的形式支援农业。就晋中地区而言,以工补农问题的提出是与普遍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取消统一分配,工副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如左权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是基础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粮食生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就是实行“以工补农”。这种做法对于平衡农村中从事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收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务农人员的思  相似文献   

6.
虽然从目前看“以工补农”不失为调节农村内部农民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它却不宜作为长期性的方针来实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手段。应当逐步改变作法,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和解决对农业发展的补贴和扶持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建立社会补农专项基金,基金来源是按一定比例从企业(包括城市国营企业、集体业、农村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经营盈利中提取,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掌握和分配使用,主要是用于粮食价格补贴、农业生产投资和农村智力开发等方面。当然,这只是一种宏观的考虑。在执行过程中应采取哪些过渡性措施,采取哪  相似文献   

7.
<正> 以工补农,是现阶段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一条重要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目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弄懂“以工补农”政策的真实含义。概而言之,以工补农就是以工业(一般指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去弥补农业扶持农业,适当调节务工与务农之间的经济利益,使目前这种种植业收益和从事工副业,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以工补农”是政府主导下的,一切非农产业和领域对农业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对农业内部自助的引导,“以工补农”的实施主体包括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通过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农、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等“以工补农”相关政策回顾,把“以工补农”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快速推进和完善阶段。同时结合各时期“三农”发展状况,分析各相关政策效果。最后,通过对整体政策效果的回顾,展望“以工补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1.“以工补农”提出的经济依据,是“以农补工”的既成事实。“以农补工”包括价格信号中的剪刀差,也包括非价格信号中农业动用工业资源的种种行政限制,工业取用农业资源的种种优惠规定。2.“以工补农”涉及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的国体性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地位的严重背离,现行政策对“农转非”的层层阻挠,使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无法在工农两种职业之间自由抉择,“众轻农”之势早成定局。它与国体不相容。  相似文献   

10.
刘福垣等同志在《我们对“以工补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一文中(《农业经济丛刊》1986年5辑)指出,要保证农业持续发展,不能单靠“以工补农”这一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根本的出路是解决造成农业落后的原因;为此,作者提出了摆平三个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的根本办法:顺应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使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人均净产值。这些都是合理的。但对于刘福垣等同志提出的具体措施,即实行“两田分包”方案,我有不同的意见,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李近如同志就“以林补农”的提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以林补农”不能替换“以工补农”的口号。以林“补”农,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林业为农业提供出好的生态和环境。文章还认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性大,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林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缺乏竞争能力,林农对林业投资、投劳缺乏兴趣的现象,远甚于农业。”所以,“以林补农”从经济上挖空了林业,势必影响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本刊今天还同时发表李祖贻同志的“以工补农应当包括以工补林”一文。旨在引起林业经济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期望通过讨论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实行以工补农,提倡规模经营,是确保农业全面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江苏省苏南太湖地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党中央提出20个字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不失时机健康推进。我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在“新”字上做文章:一是深刻理解解决“三农”问题新的理论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我们长时期以来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支援城市,这也形成一种“贡献经济”的思维定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定势。现在要明确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的观念,要明确城乡统筹的观念,要明确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根源。二是更加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创…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工补农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徐学明近年来,我们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结合巴中市实际,把蚕桑作为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抓蚕桑生产发展,我们感到实行以工补农,合理调整贸、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失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相似文献   

15.
一些人认为,以工补农是权宜之计,是临时措施,是安定农民种粮情绪的一种手法等等,这是不对的。农村工副业和农业、粮食是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互相协调发展的必需。以工补农策略的提出工业和农业历来就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机的运行中。在资本主义成长时期,工业(即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即农村)萧条为前提的,农村人力、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奠定了城市工业发达的基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繁荣城市工业的同时,支持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当农业就业饱和  相似文献   

16.
周晓明 《农村经济》2006,(12):28-30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来认为所谓“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纯粹是城市和大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走向,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已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疲软,而就市场拉动而论,中国农村是最好、最大、而且风险最小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以工补农”,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我们赞成,因为它有必然性,是可行的。 目前,要实现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需要大量资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发展辽宁农村经济新路子问题,我们到海城市重点调查了以工补农和农业集约经营两个专题。在此基础上,也旁及了辽宁农村经济新路子的其它问题,掌握了一些材料,形成了一些粗浅观点,就教于同行们、同志们。一、关于以工补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村》2005,(2):34-34
这5种模式分别是:1.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格局。2.江浙模式。苏南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营管理》2006,(4):12-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相应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做好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多予少取放活”“、以工补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