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榜上有名     
《中国电信业》2014,(2):48-49
金融黑马之余额宝 互联网的触角伸阳的不仪是通信行业,如今金融行业的格局也正存改变。从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成为热门话题,传统银行也切切实灾感受到耳联网金融的冲击,特刖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互联网新兴业务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刘东 《当代通信》2004,(17):58-59
21世纪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生活将延伸到千家万户、延伸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互联网提供语音服务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本作以“21世纪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前景”为主题,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也从21世纪互联网应用的使用,受益角度,为读展现了互联网所开创的数字生活时代以及21世纪互联网的应用特征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从事营销工作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王媛 《中国电信业》2006,(10):73-73
在步入Web2.0时代后,互联网的面貌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改变,人们通过网络得到更丰富、更精确、更迅捷的反馈,以及更加美妙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Web2.0将影响我国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全球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随着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互联网发展遇到了许多挑战.如地址空间不足.网络安全漏洞多.服务质量不佳,缺乏可运营可管理的有效机制等,尤其是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给毒联网发展带来很大制约。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分享、开放和共赢的时代。对于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需要在体制、理念、平台化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大的变革,转型势在必行。本期专题以"电信运营商如何实现向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转型?"为主题,四位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为运营商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对运营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数码邮票”是网络邮资系统的简称。所谓网络邮资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运作的邮政专用网上付费系统。它的基本原理是:用户事先将一定金额的预付邮资存入由邮政指定的银行帐户,在存在入预付邮资的同时,用户取得使用网络邮资系统的合法身份。当用户需要使用邮资时,可通过联网的计算机进入互联网上的邮政网络邮资销售系统,提出用邮要求,从邮资销售系统中下载所用邮资。下载的邮资可利用普通打印机以二维条码和图案的形式直接打印在信封上。当用户下载邮资时,网络邮资系统自动将下载的邮资金额从用户帐户划拨到邮局帐户上。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为代表的应用带动了行业信息化的上一轮浪潮,那么从目前各行业纷纷大规模启动信息联网的举动看,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力正在逐步加大,在网络通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新从未来发展看,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这三驾马车为代表的新一代行业应用将逐步兴起,在“后网络时代”成为行业信息化升级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9.
李雪亮 《邮政研究》2015,31(6):38-39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银行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剖析了互联网时代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机遇,立足时代前沿,从客户定位、业务定位及服务方式三方面探讨了邮政储蓄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鲁速 《邮政研究》2013,(4):27-2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已经深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毫无疑问,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互联网思维,它以平台化、草根化、社区化为精髓诠释了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内涵。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这也让众多企业达成了共识。作为传统行业邮政下属的一个分支---集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取得长足发展应具有互联网思维。首先,要打破一个固有误区,即只要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网上商城,就标榜在互联网时代中已经跟上时代步伐了。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2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开创了我国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新局面。发展到现在,“移动梦网”走过了四个年头。在已经过去的四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和移动梦网都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巨大波折。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发展中一切的曲曲折折都指向同一件事情中国互联网从低潮中崛起,一举完成了主流化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过程中.“移动梦网”的崛起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移动梦网”的成功就在于,它实现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大前沿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比较优化的产业链:构建了新经济时代竞合——共赢的商业模式。并且在自己快速成长的同时.拉动了中国的新经济。据报道,在“移动梦网”的带动下.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已纷纷走出“烧钱时代”,迈上盈利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非常迅猛。如今,固定电话发展已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移动通信发展也不再如初期那般迅猛,唯有互联网发展仍然充满生机。互联网带来许多创新和业务,让电信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当前电信业的辉煌,就没有电信业的未来。移动通信在技术和业务的驱动下已经发展到了3G时代,随着移动通信的许多业务转到互联网上,带宽不足成了关键问题。据预测,未来10年移动数据业务量将每年翻一番,但频谱非常有限,目前总量仅550MHz,而且没有找到新的突破点。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已经由大型机时代、小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桌面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主要靠精耕细作了。  相似文献   

13.
“席丝”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主力人群,而对“席丝,心理”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免费情结、简单新潮、个性自我”等特色为代表的“席丝心理”是各大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宽带市场发展异常迅猛。这是因为随着Internet的发展,瓦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信市场也随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运营商以语音业务作为唯一的承载业务的时代已经过去,发展宽带业务已经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谁能在宽带市场上抢占制高点、占领领先地位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在过去几年企业的发展中,江苏电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此,江苏电信积极发展宽带接入朋户,不断创新宽带业务。那么,随着宽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江苏电信在宽带业务的发展中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相似文献   

15.
3G-路在何方     
范云军 《中国电信建设》2001,13(8):18-18,20,22,24,26,28,30
近些年来,全球移动通信市场蓬勃发展,互联网市场也日新月异,作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的移动互联网,因为把移动通信的点与互联网开放性、海量信息的特点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作为以移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为主要应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从倍受瞩目到前渐趋冷落,人们不禁在问:3G出路在哪?3G的应用在哪?无可否认,目前3G的设备提供和商用计划都推迟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信业》2003,(5):66-67
从互联网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可以看出,自始至终,是技术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在失去着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是技术创新满足、实现了互联网应用的要求。从分组交换理论的诞生到第一台路由器的出现,科学技术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国外互联网互联及结算情况 据了解,一些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的互联网行业发展相对成熟,除设立互联网交换中心(简称NAP),方便各互联网实现多边互联外,大量的流量通过直联带宽疏通。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普遍存在4-6家规模相当的一级骨干互联网。这些一级骨干互联网之间两两对等直联,互不结算,其他规模较小的互联网及ISP通过付费,接入其中一家(或几家)的一级骨干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与所有骨干互联网的互联。由于几家一级骨干互联网之间存在充分的竞争,互联网业务得到了平衡与高速发展,几乎不需要行业监管。有效的竞争也使国际结算价格明显下降,我国至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如美国、香港)的互联网结算价格从2003年120万/G/月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30万/G/月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的互联网巨头陷入了一种对智能手机近乎膜拜的痴迷,从亚马逊到Facebook,从阿里到360,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智能手机领域,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信业》2012,(7):81-81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正面临着如何应对数据流量激增的挑战。据统计,目前11%的智能终端正在消耗80%的流量,而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数据流量将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正在成为LTE发展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企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加快转型。文章立足邮政速递企业实际,从优化成本结构、改善企业治理模式、精简中层管理部门、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物流平台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邮政速递企业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