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股权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已有不少研究人员对此问题作了探讨。所谓股权结构,就是指一个公司股东的构成情况,以及股权的分散、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就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绝对控股结构的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一直存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而在股权制衡结构的公司中,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有效限制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不同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和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因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应成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经过5天的协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股东与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政府于2012年12月5日就EADS公司的股权变更达成一致,同意其采用新的股权结构,相关交易预计2012年年底完成。为了安抚EADS公司的股东,新的股权结构使3国政府联合控股比例由原来的51%减少到30%。根据协议,德国政府将拥有EADS公司12%的股权,  相似文献   

4.
张婧  曹慧 《河北工业科技》2021,38(2):97-103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纵向研究股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然后再选取4家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案例研究,分析不同的制衡股东性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房地产行业内,万通地产的股权结构由一股独大转变成股权制衡的局面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横向分析对比张江高科、绿地控股、光大嘉宝、阳光城等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可知,当都存在国有制衡股东时,与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佳;在制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更高。案例分析结果在其他类似房地产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最优股权结构设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相对集中是现代股份制度的典型特征。从发起人控股股东角度看,如何实现股权价值最大化是其进行投资及融资的主要目标。为了能够以较低成本进行外源性股权融资,发起人控股股东必须接受外部大股东的适度监督。从外部监督股东看,为了减少发起人控股股东转移公司价值,必须对其予以监督,因而必须持有最低限度的股权比例才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所以,发起人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融资时,必须设计最优股权结构,最终实现股权融资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6.
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监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首先 ,来自上市公司内的监管 ,即中小股东利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上市公司内部机构对大股东的滥用股权行为提出异议甚至是民事诉讼而予以反对。其次 ,来自上市公司外的监管 ,即证券监督机构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媒体等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予以曝光监管。本部分的分析表明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政府的立场、监督水平等原因 ,我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的监管供给严重不足。一、公司内部监管博弈分析1.小股东监管控股股东的基本模型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共有 n家…  相似文献   

7.
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决策中心,作为股东利益保护的执行中心,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董事会产生于公司股权分散化过程中,作为股东的受托者,在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寻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鉴于中国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和以家族控制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其股权结构是典型的“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的二元结构,约束控股股东利益攫取行为,保护非控股股东利益也是董事会必须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股权结构是股份制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与公司治理、公司行为取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渐暴露出了"一股独大"、股权过于集中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找出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改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本文系统回顾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发展动态与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89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该行业公司的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有显著影响;第一大股东对公司价值的作用不受股东性质影响;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以及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对提升该行业公司价值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以期结论能对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业绩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柏立团 《董事会》2011,(11):92-93
在我国《公司法》尚未对公司僵局的解决作出行之有效的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股权结构及公司章程的前瞻性的设计,有助于避免公司僵局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维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柯宇晨 《工程经济》2015,(1):113-116
阿里巴巴上市事件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讨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作为一种非典型的双重股权结构,引发了作者对双重股权结构的研究。在厘清双重股权结构的发轫与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的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的概念,旨在区分双重股权结构对投资者的制度性分割,并就双重股权结构的特征展开论述,剖析双重股权结构的利与弊。作者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引入双重股权结构还为时过早,但是在接下来的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过程中,可以考虑为双重股权结构留出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司股东的治理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类型密切相关。已有的文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在合理界定公司股权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股东治理行为与作用。鉴于此,本文借用产业组织学中的“市场结构”的概念,结合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结构特征,对公司股权“市场结构”的类型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公司股东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公司股权“市场结构”下的股东治理行为;最后,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应选择何种类型的股权“市场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就当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股权结构不合理,出资人不到位,权力制衡机制薄弱。企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所占的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股东的稳定性、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股占比过大。二,股权过度集中,持股比例相差悬殊,第一股东所持股本数占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和现代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引发了一系  相似文献   

14.
PPP项目的发起人一般以股东身份设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的实施载体,通过整理项目融资和公司治理等股权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8个典型PPP实际项目,发现项目公司股权结构是影响项目实施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股东通常具有专业化、短期利益或长期战略等特点,项目公司股东权益合理变化有利于公司应对PPP项目的阶段性风险、提升公司价值。针对某社会养老机构PPP项目的股权结构设计分析,进一步探讨股权结构设计和调整在PPP项目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价值,可为政府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紧缺的矛盾、为大中型企业开发类似PPP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董事会》2009,(12):53-55
有效的股权结构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不仅能提高公司的市场绩效,而且能保障公司绩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调节或者适应非股权结构因素,保障公司市场战略的实施。在否定了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后,似乎只有一条途径——适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即股东均衡型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提出假设并做了分析。实证结果与文章提出的3个假设相吻合: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结论还表明:公司规模、托宾Q值、投资支出等都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这些结论可为我国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改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绩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有股减持必将引起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形成何种公司股权结构模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司股权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数个相对控股股东并存、企业控制权具有可竞争性的股权结构模式,有利于打破现存的企业“内部人控制”格局,加强了企业内部利益主体间的制衡。此种模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     
经过5天的协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股东与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政府于2012年12月5日就EADS公司的股权变更达成一致,同意其采用新的股权结构,相关交易预计2012年年底完成。为了安抚EADS公司的股东,新的股权结构使3国政府联合控股比例由原来的51%减少到30%。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主要动因,因此,控制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就成为衡量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害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平均占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达到7.5%,但从时间序列上看,2004年比2003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柏立团 《董事会》2013,(4):72-73
一般说来,市场法和收益法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比净资产法要高得多。尽管如此,评估价格与交易价格还是常常存在较大的偏差,评估机构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往往遵照委托方的授意,并从根本上违反了交易的实质为优化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股权激励,拟上市公司的股东经常会转让其持有的部分股权,以创造公司IPO的实质性条件。股权转让尽管涉及多个层面的法律问题,但股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