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求,但目前参与流通的电子货币还不是一种独立的通货。最后,电子货币的并不必然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都隐含一个假设:货币的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而且界限是稳定的,各自影响的因素也是完全独立的。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划定的界限为持有货币的不同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大动机构成了两类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凯思斯认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出于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人们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这表现为不同的财富结构和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的组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周光友  张逸佳 《金融研究》2018,461(11):172-187
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的替代给传统金融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第三方支付为表现形式的电子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引入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基于消费者和商家的博弈模型,分析微观主体持币动机和电子货币替代的驱动因素,并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同时构建了S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金漏损率和电子货币使用量是影响广义货币乘数的内生变量。综合来看,在中长期两个内生因素对广义货币乘数冲击反馈的贡献度分别稳定在1.18%和4.92%。  相似文献   

4.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平 《上海金融》2005,(7):66-69
本文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建立模型,深刻地剖析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为了促进电子货币的健康发展,防范和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在全新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应该通过监管尽快建立新的良好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基于电子货币的狭义定义,从理论上探讨了狭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了涵盖狭义电子货币的新的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就狭义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言,其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狭义电子货币的类型以及发展程度,一般导致货币需求先上升而后下降,呈倒V形。就狭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言,电子货币会导致货币内生性增强,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都增大,增大程度取决于狭义电子货币持有者和发行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张辉 《财务与金融》2012,4(4):11-15
电子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拓展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降低基础货币的规模,导致货币乘数趋于波动,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机制,探讨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它以其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子货币的存在使得货币的定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种变化必然引起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于电子货币无须缴纳准备金,并且没有法律的严格限制,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了发行主体,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电子货币对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货币是信息、通讯技术及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纸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电子货币具有提高流通速度、降低交易费用的显著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对传统货币形成替代趋势。电子货币的出现挑战了现有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货币创造体系,并对货币发行、传统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电子货币对央行及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理论界兴起了研究电子货币的热潮,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电子货币对我国中央银行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电子货币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和评述,以期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电子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运行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梗阻,从而使货币政策效应变得难以预测,如挑战传统的货币层次;缩减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使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变得难以测度,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故中央银行应研讨新形势下的对策。BIS提供的建议也可咨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真实货币与虚拟货币处于两个不同的市场,虚拟货币就不可能引发现实的通货膨胀,虚拟货币的发行也不会对货币发行产生严重冲击。但是,目前虚拟货币已经不满足于"虚拟"世界,逐渐进入现实流通领域。我们应当正视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需要构建专门应用于网络虚拟货币的新型交易平台,建立网络消费者虚拟资金存款账户,保证中央银行调控网络虚拟货币的力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培新 《上海金融》2008,78(6):38-43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一定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政策调控时,应同时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这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热钱流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以来,热钱流入我国速度加快,大量具有投机性质的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增大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并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本文对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和渠道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IS-LM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为分析框架,将人民币国际化因子融入到该模型中,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会对货币政策的利率、汇率、消费、收入和经常项目收支效应,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分析表明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难度有所增加。为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建议加快利率市场化,增强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国债市场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16.
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供给与需求问题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基础.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浪潮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货币供求的总量、结构和形成机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因此,探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冲击与影响,对更好地制定并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半开放、半管制"的国际收支(BOP)结构特征和"宽进严出、放长限短"的资本管制特点使得基于资本自由流动国家的热钱估算方法不完全适用我国.热钱在中国流动具有隐蔽性和非法性,必须剔除诸如贸易伪报、资本夹杂和地下钱庄等隐性渠道对热钱流动规模的影响.本文以世界银行间接法和我国BOP为基础,首先提出"热钱流出之谜",然后分析热钱在中国流动的隐性渠道.并将其纳入估算模型,估算结果基本反映了热钱在中国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课题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特别要重视改进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e volatility of monetary policy using a structural vector auroregression (SVAR) model enriched along two dimensions. First, it allows for time‐varying variance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via a stochastic volatility specification. Second, it allows a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the endogenous variables in the VAR and the time‐varying volatility. The analysis establishes that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output growth, and inflation fall in reaction to an increase in the volatility of monetary policy. The analysis also develops a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enriched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y to monetary policy that generates similar respons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20.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过大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实质是货币市场的超额供给,是引发经济过热的潜在因素;"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用不了"或"用不出"的微观概念,而是"不应动用"或"不宜动用"的宏观概念。因国际收支持续高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明显增强,致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均衡状况,其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