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荣材 《商业研究》2006,(18):149-155
探讨对当前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模式,学者们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的缺陷出发,提出了各种改革主张,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部分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私人所有三者并存土地混合所有制或复合所有制;保留现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目前我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认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时代特征、公平与效率、当代农民对土地的根本要求以及意识形态观念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应该确认给农民,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依据,即历史依据、效率依据、公平依据、现实依据和意识形态依据。文章提出,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只有具体的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给农民,并以"土地所有权证券化 土地经营权家庭化"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实践上将给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私有产权,依据产权经济学分别考察了古代社会中土地私有产权、商人产权以及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通过对土地私有产权的分析发现,古代土地私有产权处于残缺的状态,而且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收益权不完整,土地转让权也受到诸多限制;同时,商人的产权也屡受侵犯,表现在政府对商人财富的侵夺,以及商人的经营范围受到诸多限制。最后,回顾了自战国直至明清时期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发现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主要是“抑私”,即对私有产权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刘刚  赵文新 《商业时代》2015,(9):114-11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当前要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长久不变,以此为基础来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构造新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取得的条件,普遍推行新型农地股份合作制,理清农地所有权在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打造新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人治理机制,形成完善的集体成员土地所有权取得与退出制度。  相似文献   

5.
解析农用地价格张华解放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先的封建小土地所有制到后来的集体经济下的土地所有制及现今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把握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斌 《财贸经济》1994,(11):60-62
一、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建立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机制,实现了家庭经营与集体土地所有制相结合,为农户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但不完善的土地制度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如下: 1.产权不明晰。产权是平等的所有权之间为解决共同财产问题而形成的权责利关系。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产权是所有权的实现。只有当参加市场交易的各类主体的产权得到明晰界定,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才有可能进行。明晰的产权关系是使农户进入市场,实行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基础。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就是要把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产使用权的内容、界线、实现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加以保护。而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在实行大包干以后,土地所有权在实践中是模糊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中确认“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但这个集体由谁代表,缺乏明确的人格化,所有权主体呈现虚置状态,以致有的地方在签定土地承包合同时,甲方盖的  相似文献   

7.
<正>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创新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模式:以公有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与创新。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即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观点,是其产权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所有权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并决定了矗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问题的妥善处理。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反对土地农民所有制的论点认为:土地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甚至会导致农民战争。土地保障是对社会保障的代替,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土地不能私有是出于社会保障的考虑。土地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营。从土地投资严重不足,掠夺式经营时有发生;土地的非市场配置导致土地的细碎化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无法实现;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三方面论述实行土地农民所有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在劳动者联合体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其中每一成员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个人所有制是联合体中每一成员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自由的前提和保证.巴黎公社是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社会雏形.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农地产权变革进行了艰辛探索,先后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把农地个人所有制推向农地产权集体化,最后对农地集体产权进行分割并使农民获取最大化的农地产权利益,曲折的变迁路径使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逐步走出传统社会对农地产权变革认识的误区,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主义农地产权制度的束缚,进而趋向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给予启示,确权于农或权益归农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西方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简介土地发展权又称土地开发权,是一种脱离土地所有权而能够单独处分的财产权,指通过改变现有土地用途和利用强度来对土地进行开发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制度则是对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强度的活动进行法律规制,以规范土地开发行为及其所  相似文献   

12.
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不同的所有制关系,有不同的所有权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权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成为所有权的主体,故又称国家所有权。国家是所有权的主体,任何自然人或法人都不能是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营企业)法人也不是国家所有权某一部分财产的主体。但是,国家不可能亲自去对全国那么许多企业的财产行使其所有权。经验证明,那种把企业作为行政管理的“终端”,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运行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总是变形,重要原因还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股东没有发言权。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所有权代表缺位、承担不必要的社会功能、政府以干部标准考核企业等弊病极有可能带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来。因此,严格按法律办事,转变政府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统领混改是我们此项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本文旨在简要分析一下中国自建国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即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其演变原因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历来信奉"居有常,业无变"的生活方式,为此购房对于国人是作为一种刚性需求而存在。现今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带动者房价的飞涨,这无时不刻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而提出的,但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适用。特别是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土地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当前的高房价进行分析,希图对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治理绩效是经营绩效的基础,作为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混合所有制与企业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采用混合所有制对治理绩效影响要素分析(DINO模型)、历史回顾和展望,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认为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体现了自控制权至所有权、自小至大、自下至上等趋势,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必然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混合所有制。同时针对混合所有制推进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即如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及保护股东权益、如何调动投资者入股混合所有制的积极性、如何选择投资者等进行了框架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土地证契主要包括两种,即土地证和地契,它们都反映了土地的归属与交易的变化,以及拥有者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土地证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凭据,凡依法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发证的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并核发土地证。而在古代的宋朝,土地证的雏形已出现,名叫“地符”,  相似文献   

18.
《财贸经济》1991,(8):3-15
迄今为止,大多数中外研究者都认为:从总体特征上讲,中国目前还不存在土地市场。本文打算提出并论证一个相反的看法:中国目前不仅确实存在土地市场,而且,土地市场已发展到某种出人意料的程度。这一判断基于如下市场概念:(1)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要经过协商或讨价还价;(2)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产生的补偿费、价格和租金,明显地受供求关系影响;(3)参与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各方均明显地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国目前的土地市场还不够规范,它明显地带有初期发展的特征。本文将分别就各种交易形式来讨论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并对它们的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商务部认为中国在若干重要的经济部门仍然继续存在相当程度的政府干涉,尤其在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和法律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土地权利立法是中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物权法对其如何规定则涉及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权利立法必须以物权立法的价值为指导,以平等独立的现代物权理论为支撑,以公私法相互交融为方法。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以生存利益高于一切来决定土地利用权利制度的取舍,以现代民主的要求来构建土地所有权的运行机制。据此,独具中国特色的土地权利制度就能够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