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技术进步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作为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新经济形态,其产生与发展必然符合这一理论逻辑.基于这一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从数字生产(环节)关系、数字交换关系、数字分配关系、数字消费关系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展开分析更符合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数字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关系的不协调发展是当前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源,数字生产(环节)关系、数字交换关系、数字分配关系和数字消费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构成了制约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破除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瓶颈:加速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数字分配更为公平,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破除数字交换的数据孤岛与数据烟囱现象;拓展居民数字消费空间,引导正确数字消费观.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结构。狭义经济结构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广义经济结构则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是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统一在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就是统一在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是通过经济结构内部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张东安 《生产力研究》2003,(3):91-92,110
本文拟从生产力和生产系关角度来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系发展和变革的关系。其一 ,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其二 ,人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一致的 ;其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和发展与人的发展应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4.
<正> 解放,意味着摆脱束缚。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力摆脱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其发展的束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中。由于运动的基本状态不同,人们解放生产力的形式也不同。当新生产力已经出现,而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旧生产关系时,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要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成为对抗性质,这时先进阶级自觉地领导人民以社会革命形式,推翻腐朽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必须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标准为尺度。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也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视角去认识。本文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同国际对比,对我国的生产力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完善程度的表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变动着的经济实态。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劳动手段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规模(包括生产关系、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和合理;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多,而获得物质成果的消耗降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其它各方面的需要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在价值形态上经济发展表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形式或发展形式。马克思批判了唯心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机械的社会机体发展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开放性与历史更替性、创造性相辅相成的辩证角度,全面阐述了社会机体发展规律和发展观。恩格斯也阐述了关于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合力的思想。这是对社会机体、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和新发展观的新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形态的理论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当代价值,并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宋东升 《经济论坛》2001,(15):4-4,13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先进的政党一定是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领域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及时做出调整与变革。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诞生的,且在其 80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正> 最近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检验改革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从哲学角度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落实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需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1.加快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就是打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作为不合理生产关系表现形  相似文献   

10.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以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相似文献   

11.
<正> 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这个转化形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采取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它以前的历史进程中,先后有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这些构成了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变动的总的中心和基点,构成了各个时期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因此被称为价格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在经济理论界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以往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诸方面展开的。这当然是正确的,价格形成基础的确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然而,我们认为这样还不十分全面。价格形成基础并不仅仅与社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它同时还直接地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这一点,在讨论中似乎是被忽视了,没能给予充分的注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适合这种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从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看,不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能迅速而有效地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又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之上,因而反映这种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所有制关系。由于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我认为,按照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及内在要求,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开展国内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即内联,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改革与内联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区分了"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发展类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发展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积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根本动力与初始动力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与表面成果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前景支撑与现实依托的矛盾。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有效推进要以改进生产关系为前提。改革过程中客观上产生了使生产关系变异的因素,非科学发展就来自于此,其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资源劣化配置的"双推动机制",背后即为从资源劣化配置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不从生产关系入手有针对性地扫除障碍,就打不开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因而所有制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成熟,在生产关系研究上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以既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条件,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研究技术层面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社会层面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我们想写一部怎样的《中国经济通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作者在12卷本《中国经济通史》)撰稿人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他首先通过讨论何谓"中国经济通史",提出了他对中国经济通史的对象和内涵的见解:空间上包合整个中国,时间上从远古直到经济运行最近阶段结束之日,以经济学方法顺时地分析社会经济生活整体的发展过程。这实际上为称为中国经济通史的书立了一个标准。接着,进一步讨论了撰写中国经济史实6个关系的处理,论证了这部书内容的涵盖面和侧重点。作者的新意在于:中国经济通史不仅要写生产,而且要写生活;分析生产时,既要注意生产关系,又要注重生产力,全书以生产力为主线;分析生产力发展时,既要考察社会环境,还要顾及自然环境;在分析影响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诸因素时,要特别注重国家经济行为;在叙述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要描述经济的地区结构变迁;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中的事物,更要写出人的自觉活动,使读者了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又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