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不相容,知识产权制度不宜直接接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客体。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过程中的利益均衡,促进发源地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的知识产权框架内,在不破坏知识产权权制度的完整性,不伤害其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增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并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间接保护。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总和,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工业遗产保护要树立地方意识,培育"地方感",注重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社会生态、劳动历史、生产方式、文献资料、技术流程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同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人民为主体、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家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际视野     
比利时出台新法打击假冒和侵权行为据比利时媒体报道,今年5月颁布的有关打击产品假冒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法律已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经济部、财政部(包括海关)和联邦警察署为执法主体,经济部负责协调。比利时政府认识到,近年来产品假冒和知识产权侵权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并呈  相似文献   

4.
鹿磊 《特区经济》2011,(11):166-168
工业遗产由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两部分组成。目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始终以物质工业遗产为导向,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效果和意识都不容乐观。本文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非物质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赋存现状与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希望提高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付尧 《中国经贸》2011,(6):123-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承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利益,具有主体不确定性及无形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虽存在一些差异,但两者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兼容性,通过就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予以适当变革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杨敏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08,24(7):129-131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研究,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反过来可以促进旅游开发,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价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运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财富作为经济活动和经济思维方式关注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属人本色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突显。在人的生存意向性指向下,财富做为人类创造的客体包含了财富的属人性。人是财富的消费者,具有主体价值选择的自由,财富同样包含了属人性。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到财富的积累和消费公众化,显露了财富的主体关怀性和人的自我关怀性两重特征。财富的非物质性和属人性表明:财富包含人的主观价值认同、满足人的属性和人的需求性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荣昌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凭借独特的陶泥和精湛的技艺而享誉中外。荣昌安陶是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属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法制的完善,版权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三年来我国法院系统受理的版权纠纷案件达500多起。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科技工作者为了维护合法权益,在向侵权行为宣战。版权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版权的主体和客体无不与期刊编辑发生直接关系,编辑要认真学习并掌握运用版权法,明确版权的归属及使用权的权限具有现实意义。一、期刊编辑作品双重版权的含义版权(即著作权).是作者或其他主体对某项文学、艺术和科学创作成果,依照法律所享有的专用权。作者是最重要最直接的版…  相似文献   

12.
德昂族在中国境内属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德昂族的国家级《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和云南省级德昂族水鼓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进行研究。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由此提出抢救和保护这些宝贵遗产的途径:社会,个体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通过数字化的遗产展览馆形式,提升遗产保护的内涵和水平,确保被保护遗产能以最原汁原味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既有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创新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都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性,但是各类知识产权本质上都不能完全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能全面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现行知识产权规则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可以弥补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全面的保护。特别权利的主体应采用多层次认定的方式,整理者、改编者、代表性传承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的权利人。应当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权中的许可使用权,强调利益分享权,权利人所获收益需有一部分用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6.
卢林 《魅力中国》2014,(10):94-94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韩淑梅 《中国经贸》2013,(24):87-87
区域人力资本运营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建立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营机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主体和客体。政府作为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主体,其运营的客体是区域稀缺和过剩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9.
陈兴蓉 《魅力中国》2014,(22):301-302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属传统手工艺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种类。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受到人们重视和追捧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所遭遇的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