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且影响与日俱增,它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逐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些行为投资决策模型,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研究结论,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实际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体会,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以期望行为金融理论能在中国证券市场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模型与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基于行为金融学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间分散策略就是其中之一。该策略对投资者有没有价值呢?本文结合上个世纪美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行为金融学理论给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它有三个逐渐放松的基本假定: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二是如果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证券市场仍然是有效的;三是即使一些非理性投资者具有相同的行为方式,证券市场依然是有效的。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对投资者行为做了深入研究,并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全面反思,认为投资者行为并非是理性的,证券市场也并非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行为金融学运用心理学和决策科学解释金融市场上某些异常情况的原因,其本质是从人的角度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分析、判断和解释现实的证券市场运行。行为投资策略分析从投资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出发,采取一系列投资策略,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乔云霞  邵胜伟 《全国商情》2012,(4):34-35,38
行为金融学中关于投资者情绪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由于投资者情绪可以影响证券市场的股价波动和交易主体的交易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投资者情绪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找投资主体心理及情绪因素对股票市场内在交易机制及定价策略产生的影响,也为宏观上的资本市场调控起到一定指导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国内外有关投资者情绪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在系统论述投资者情绪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还给出了未来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博弈交易策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构投资者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主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Laffont-Maskin(1989)研究了非对称信息的证券市场中风险中性大户和风险厌恶的不知情散户的单期交易博弈;利用Laffont-Maskin的分析框架研究两个风险厌恶的大户与风险厌恶散户的交易博弈策略,给出了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完美贝叶斯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以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有着较高换手率和市盈率,且信息严重不对称,由此引发了众多“反常”行为。而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某些经典理论不能对其提出合理的解释,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的偏差。文章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的比较,以及对行为金融理论模型的介绍和其在我国股票市场运用的实证分析来说明行为金融理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背景下,行为金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货币经济学的种种限制和假设,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被置入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行为金融理论不仅包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和交易者的行为组合分析、行为反应和交易策略研究,而且对货币经济理论中无法获得的解释,根据交易者偏好、决策的可变性及决策程序的经验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行为金融理论是目前西方国家金融研究的前沿理论,它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并在客观上完善和修正了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行为金融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金融学在当前学术界是被广为关注的一个新焦点。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认为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因而更注重人力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本文首先阐述了行为金融的基本原理,其次探讨了基于投资者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证券投资中的羊群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是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探讨羊群效应的理论根源,对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行为金融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诞生,带来了对传统金融理论的重要变革:首先,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被引入到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成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次,证券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不能为传统金融理论所解释的“未解之谜”,行为金融理论都能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当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金融观到现代金融观的变迁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人类历史性的巨变,关注与研究这些金融理论的变迁是21世纪中国立国,强国的基本战略问题。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提出正体现了传统金融观向现代金融观转变的历史进程。该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源观及金融资源学说为主要内容,是制定和实施国别,地区和全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门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引发了当代金融学的一次革命。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行为金融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传统资本市场定价理论(如CAPM)的假设条件与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解释能力,基于这一现实,研究者们扩展了理性投资者的假设从而创立了行为金融理论,此外,混沌理论从另外的角度对资本市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本文对描述资本市场行为的各种理论进行了比较及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追加投资,而在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减少投资。基于该种理论基础,我们以我国2003-2007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已经显现,但在各个行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积极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行业越有可能获得追加投资以扩大规模、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额,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金融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学家在研究资产定价时往往假设投资者直接投资于金融市场,这一假设符合资产定价理论发展的初期。随着金融市场上投资主体的机构化,金融中介已经成为资产定价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对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综述后,分析金融中介所存在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和羊群效应,并尝试着将其纳入资产定价的分析框架,对金融泡沫以及部分异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及在我国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以现代投资理论为基础,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的研究应用也以马柯维茨组合理论为基本框架,进行理性地投资、控制风险和提高收益。  相似文献   

19.
标准金融学风险度量模型对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缺乏解释力,因此有必要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和主观感受等因素。根据修正的证券投资风险定义,建立基于“可能性”和“程度”的行为损失概率和期望模型。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BPES模型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的度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基本形式,它包含金融中介发展指标体系,证券市场发展指标体系两部分,该指标体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但将金融发展指标应用于实证分析时,应注意指标间的相关性,指标采用跨国截面数据的局限性和指标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