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和刘殿爵四种《论语》英译本各有特色,却都有时代局限性。在分析四种译本中有关"礼"的内涵的翻译得失的基础上,剖析了四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的差异对《论语》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极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一种文本类型。但诗无达诂,译无定本。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均可视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为人们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翻译研究本身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锦瑟》为例,基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检索结果,对2000年至今国内学者在《锦瑟》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以期引起学者们对《锦瑟》英译研究的辩证思考,并为今后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中的误译是造成文本读者误读的重要原因,同时误译也会给文化传播造成很大障碍.本文将以《道德经》的英译文本为例,从词法层面分析《道德经》在翻译过程中虚词、通假字、多义词的误译.最后分析出误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先秦时期这儒家的重要代表文献,笔者将由这四本文献入手研究先秦时代的言论自由状况,进而分析这一时期思想自由的程度和状况,以期为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审音鉴古录》是清代中叶昆曲表演兴盛期的一部戏曲选本。从其文本形态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识地保存昆曲表演艺术精华的指导思想;而其独具的批录特色,使得《审》起到了再现乾隆时期昆曲表演艺术成就活化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绰《游天台山赋》、《遂初赋》等文章因其文采辞藻独特而被很多人所注意和推崇。已佚的孙绰《论语孙氏集解》,皇侃《论语义疏》保存有三十一条,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采此三十一条合为一卷,虽然材料很少,却是研究孙绰思想的重要资料,这些重要资料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研究上是空白。以孙绰《论语孙氏集解》三十一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玄学成分。主要认为《论语孙氏集解》中大量出现了"本"、"理"、"玄"等玄学概念,这些概念是先秦两汉《论语》注中所未曾或者很少出现的,说明孙绰《论语孙氏集解》深受玄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玄学色彩;同时,指出孙绰玄学思想受郭象影响最大。最后,对儒藏精华编104册中皇侃《论语义疏》记载的孙绰《论语》注的三十一条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记载的《论语孙氏集解》三十一条进行校对。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众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心理特点,传播媒介传出的信息不能完全按照传播者的意图为受众所接受。晚清时期,辜鸿铭所译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定时期异域受众的要求,赢得了众多的英语读者,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对外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本英译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论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以山西旅游文本英译为例,针对旅游文本英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进行旅游资料英译的策略,意在使英译文本能更好地唤起外国游客旅游消费的兴趣,同时向其传递完整、准确的本土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对外译介中,我国晚清翻译家辜鸿铭首次发出了对《论语》文学性建构的诉求,将《论语》文学性与思想性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在译出原作丰富意蕴的前提下,从章节、句法、修辞、音韵等对原文的文学性进行了既忠实又有创造性的传达,凸显了《论语》作为文学作品该具有的文学性特征,对中国典籍之作如何成功地走出国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人董增龄撰。增龄,字庆千,号寿群,嘉庆名医,兼通文史,著述数种,惟《国语正义》二十一卷及《论语雅言》二十卷传世,他书皆佚。作者生平实难尽考,暂依方志及《董氏诗萃》厘清一二。《国语正义》在版本、古注、体例上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没有形成不同的流派。中国传统译论对有关翻译的许多重要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翻译标准、科学与艺术等存在很大分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译史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因为历史能使人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翻译史》填补了我国译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视角新颖,写法独特,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宏观研究上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译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认为回顾历史对于21世纪中国译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社会科学,包括文学翻译,句法翻译,科技翻译,同声翻译和电脑翻译等学科,其采用的方法的手段又是多样的,诸如:直译、意译、扩译、省译、词类转换和正反译等等,但所遵循的原则是译者用一种语言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同一概念或思想。该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浅析正反译法在翻译实践中的相互应用。  相似文献   

16.
<虞美人>是我国词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可以说是李煜的绝命之作,其词的英译版本也有许多.该文通过对许渊冲、龚景浩、徐忠杰、Frankel以及张炳星等五种译本的比较,探讨诗歌翻译的艺术性与复杂性.五种译本在思想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上各具特色,都有出彩之处,但也都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是诸多翻译难题的一种。根据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典型文化差异 ,有效的翻译策略有多种 :直译、意译、直译加句内延译、直译加脚注、意译加脚注等  相似文献   

18.
景点牌示通常信息量大,向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历史、地理、宗教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福州的三坊七巷景点牌示译文为例,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理解、翻译技巧以及对译文受众的考虑等方面剖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对景点牌示的英译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简洁、有效的文本传递原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语料库翻译学的概念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一直吸引了国内广大学者的兴趣,并涌现出了大量的成果。文章通过对国内10余年在此方向研究成果的归类分析,从语料库的创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对象的研究、翻译内容的研究、翻译风格的研究、对语料库的评价及文献回顾7个角度综合概述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和进展,同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亦可与文体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并在自建语料库,尤其是口译语料库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型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以及职业承诺伦理,5个方面对翻译伦理提出要求。加强翻译伦理建议应从翻译课程设置、全国翻译等级考试和翻译机构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