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发展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业务.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战略举措。北京市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在首都的窗口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工作部署.结合北京市“十二五”电动汽车发展整体规划.全面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构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首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加快“绿色北京”建设的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参照世界银行及国家政府部门普遍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准则,基于项目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及实用性,构建了一套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维度、多层次等特点,提出了充换电设施工程项目的评价方法,并以此评价方法对试点工程进行了成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为试点工程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优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短短五年时间,国家电网杭州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网络建设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点超过60个、充电桩超过600个,网络覆盖杭州地区各个县市区,初步实现省内城际互联和苏沪杭城际互联,陆续投放200辆电动出租车上路,成功开展充换电网络商业运营。杭州市电力局稳步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把杭州电动汽车产业带入佳境。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新型经营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投资回收困难等难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经营模式,即:向用户提供电力衍生产品、快速换电服务以及车辆电池到电网(V2G)的合同管理等相关增值服务,并以充电时间和服务次数等计价方式灵活计算费用。与传统的售电经营模式相比,新型经营模式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既能对正常充电和快速充电进行科学合理计费,又能满足快速换电的结算要求,还能适应将来可能出现的V2G合同管理等增值服务的经营需要。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发挥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的特点.推进汽车电动化,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识和重要举措。作为国有能源供应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把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和节能减排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构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推动我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6月30日,沂南向阳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竣工投运,该站的建成与投运,填补了国内县级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的空白,临沂一沂南的城际电动公交线路也随即开通。据介绍,去年6月山东第一座也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临沂焦庄充电站建成投运。截至目前,临沂市已投运了焦庄、巩村、义堂、柳青河、沂南5座大型充电站,建成投运直流充电桩46个,交流充电桩85个。随着沂南充电站的建成,临沂市将形成以焦庄、沂南等5个智能充换电站为支撑的城市与城际电动公交网  相似文献   

7.
发展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业务,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战略举措。国网北京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动车公司”)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10年4月筹备成立。在探索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动向     
发改委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出台发改委网站7月30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发《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扶持性电价政策。《通知》明确,对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价格优惠,执行大工业电价,并且2020年前免收基本电费。提出要按照确保电动汽车使用成本显著低于燃油(或燃气)汽车使用成本原则,合理制定充换电服务费。强调  相似文献   

9.
<正>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积极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全面挖掘内外部资源,用场景化的思维规划建设充电站,逐步完善充换电网络,带动公司综合能源业务发展,助力解决徐州地区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离不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做支撑。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取得明显进展。为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焦虑”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机电工业》2011,(4):12-12
国家电网3月2日表示,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在示范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新能源接纳、居民智能用电等方面大力推进,2015年基本建成,电网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10):76-76
国家电网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时期北京将建设256座充电站,210座配送站,4.2万个充电桩。形成分区、分级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全面满足7.13万辆各类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其中18座为公交充换电站,63座为环卫车充换电站,沿二环到三环、四环、五环外形成3个环状,全面满足770辆公交车、8080辆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385座为乘用车充换电站,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应实现对城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动汽车电池运行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实时监测、分析充电站运行状况、分析电池运行状态,为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及管理提供保障手段;向政府、公交运营单位、社会公众发布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行状况,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其产业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和激励是促进其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与产业化规模逐步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和催化剂。对国际上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电动汽车及其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对比分析我国相关政策情况,最后提出了建立多部委协调机制、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有效衔接、重视网络化发展充换电服务、加强产业链各方合作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节约能源和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在经营区域内建设充换电站144座,充电桩1.3万个。如何加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充换电行业已从重规模发展转向重质量发展阶段,政策和市场多重因素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作用,搭建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平台,赋能充换电基础设施高效运营。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平台建设需求当前,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规模化快速推进,行业发展重点逐步从建设转向运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牵引的双重作用下,平台建设成为实现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从政策角度看,随着我国充换电行业发展演进,国家政策重心正在从建设向运营转移,从重点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逐步过渡到重点优化充电网络布局,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9月29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快充站投入运行。公司大力推进快充网络建设,年底前将投运71个快充站,预计明年5月前再投入81个快充站。公司副总经理袁风光出席启动仪式。冀北地区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快充站,位于廊坊境内京哈高速公路香河服务区。充电站分两期建设,本期建设投运120千瓦分体式充电机两台,采用1机2充电方式,可同时为4辆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充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元年,经过5年的试验和探索,纯电动汽车到底该怎么走?10月31日,在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国际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车企人士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献策新能源汽车发展。其中,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副理事长胡剑平博士的观点值得探讨。他提出:双源、快充才是新能源公交车未来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换电模式和慢充模式都不适合公交公司运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以及产品技术的日趋成熟,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充电运营服务系统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从电动汽车产业在国内外推广的经验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充电站、充电终端的铺设,还涉及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信息化建设、充换电站运营管理能力建设等。在欧美发达国家,电动汽车充电网络Charge Point通过网站、智能手机APP和车载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的实时信息。在香港,易充站(E-Charge)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社会各界对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已达成共识,但电动汽车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瓶颈,动力电池与配电网是当前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对两大瓶颈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充电服务网络运营模式,以突破当前电动汽车发展瓶颈的制约,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视界     
《汽车观察》2010,(8):2-5
“两条腿走路”的电动汽车 奇瑞携手Better Place2012年推换电动汽车,BetterPlace是在电动汽车智能充电配套设施建设有着丰富经验的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