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维平 《新远见》2010,(6):104-106
中国的日化行业是开放比较早的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宝洁、联合利华两大全球日化巨头进入中国之后,本土日化企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随后雅芳、欧莱雅等跨国公司也加入"圈地运动",本土企业的处境更加"水深火热"。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国内高端化妆品市场上销售份额60%被国外品牌所垄断,销售额90%以上为外资所控制。中国的日化企业进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全球最大的家用日化品企业宝洁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阵痛与挣扎.受持续三年尤其是前一年净利萎缩的影响,宝洁降低了2014年的盈利预测,将全年收入增长由原先的1%~2%调降至0~2%,每股盈利由原来的5%~7%调低到3%~5%.特别在中国市场上,宿敌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日化巨头以及蓝月亮、纳爱斯、自然堂和相宜本草等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进攻圈地的阵势,更让宝洁寝食难安.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19.7%;在洗衣粉和肥皂的品类中,中国本土的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的产品市场份额已达到27.6%,宝洁仅为7.6%;在护肤领域,欧莱雅的市场份额为15%,宝洁只有不到10%.  相似文献   

3.
周海龙 《经营者》2009,(15):24-25
中国作为一个二元化市场为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大的机会,而外资日化企业的国际模式却常会水土不服,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认识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创造对于中国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族日化品牌越来越捧热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看到中国的民族日化品牌做得越来越强大了,市场走势越来越好了。在化妆品市场上,佰草集依然被受关注的第一个真正走最亮眼的民族特色品牌,也是走出国门的一个民族特色品牌。随着本土日化和国际日化市场慢慢接轨的时候,中国市场仍然成了外资品牌所要占领的一片天地,外资品牌也想长期扎根驻地于这片乐土上,占领中国日化市场渠道和占有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5.
细数一下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还剩几家?剩下的,有谁能与外资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品牌对中国日化市场攻城略地的提速,以及国内品牌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本土日化品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考验.在这"大鱼吃小鱼"和"快鱼吃慢鱼"的残酷竞争环境中,如何提升自身品牌的对抗力,从而健康存活下来,已成为众多本土中小企业共同关注而困惑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龙华 《经营者》2004,(12):106-107
<正> 11月18日,隆力奇竞标总额达到1.7亿元,是继2004年后第二次位居本土日化行业第一。在中国日化行业,隆力奇的声名近年暴涨。以严谨务实、低调苦干著称的隆力奇集团和他的领头人徐之伟露出水面,18年创业平均每年增长40%,隆力奇集团已经从当初的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国内日化业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集团之一,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2004年有望实现5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8.
活力28失踪     
活力28曾是中国日化领域的一面辉煌旗帜:第一个提出超浓缩无泡洗衣粉概念;第一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的洗衣粉品牌;第一个上市的本土日化企业;第一个将广告牌树立在香港闹市。1996年,活力28将品牌转让外方使用50年,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波尔,如今活力28在全国市场已难觅踪影。  相似文献   

9.
刘志明 《公司》2003,(7):36-38
20世纪90年代初,本土日化行业的大牌企业纷纷走上合资路,开始走高端路线,“爬高”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被迫流窜到农村市场苟延残喘。于是,一个空档出现了——大品牌的高档品与杂牌的低档货之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对决品牌,我们有机会! 谈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如何与跨国公司品牌对决,王茁的声音非常有质感。  相似文献   

11.
张葵葵 《活力》2004,(11):59-59,50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当代中国的改革,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兴起,80年代中期的全面探索,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治理整顿,再到90年代掀起第二轮改革浪潮,经过了二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李想 《经营者》2005,(4):78-79
如果不是因为确定了身份,外人可能很难将一家属于时尚范畴的日化产品的老总和眼前的李德才联系起来。他的朴素,恰和他在广东日化这块阵地上的形象统一起来默默耕耘,默默坚守。这是中国本土企业在压力面前特有的、朴素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中国国内市场引起了世界诸多著名企业的关注,而日化品市场也不例外。国外日化产品与本土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由于国外日化产品的品牌、技术、人才、管理、资本、营销战略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国产日化产品市场逐渐地被跨国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旗下的品牌产品所蚕食,国产产品要想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要改革、要创新。柳州两面针将积极地面对外来产品的竞争,打造民族品牌,加强创新的意识,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品,与现有外资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企业大量入驻中国。这无疑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目前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量理论和实践的证明,我国本土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天中国本土营销实践再一次走到了举目彷徨的十字路口.上一次十字路口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本土企业在经过一轮盲目火热的"广告烧钱"之后,经历了秦池、爱多等"标王"的纷纷落马,看到了奥美等"国际4A"的折戟沉沙,"广告明星们"的风光不再以及惨痛教训使得本土企业在哀鸿遍野中怀疑、冷静并反思,开始由"广告主导的营销"转向"终端主导的营销",终端营销这一在"科特勒经典营销理论"中几乎未提及的工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视为市场运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因此有了"渠道制胜、终端为王"的说法,丝宝的舒蕾更成了运用终端战略挑战宝洁的本土企业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6.
打造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摆在每一个本土日化老总面前的一严峻课题,而此时此刻,如何突围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经营者》2005,(7)
跟徐之伟总裁相识有几年了,也有二三次去隆力奇集团参观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的几次全国性的活动上,多次恭听徐总的演讲,更是对这位本土日化领头羊之一的他多了几分敬佩之情。隆力奇做日化的时间不太长,但却对国际和国内的日化品牌了如指掌。徐之伟认为, 隆力奇根植于中国的市场,他太熟悉自己的同胞和他们的消费需求了。但现在竞争是地球村的竞争,隆力奇只有紧跟世界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大做强,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不做中国的宝洁,而是世界的隆力奇”,徐之伟信心坚定。对徐之伟的身世,都知道他出身农村,曾经“官”至村长、村党支书记,现在还兼任村支书一职。一个创业不太久的农民企业家,却在国际日化巨头夹击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土日化的姣姣者,引起了我对他的关注。每次一有机会,总是挤出时间与他聊上几句。言谈中,这位朴实的江浙汉子,无不流露出亲和、诚恳、精明、能干及活力的阳光形象。笑容总是挂在他脸上,不管见了谁都会呼之老师,都会或多或少求教一些问题,如市场、品牌营销、传播等等。他年龄不大,言谈中却无时无刻不折射出一种智者的敏锐,让你肃然起敬。由此,《经营者》杂志一直想做他的一个封面专访,但档期总是没抓着。这次,新华航空的执行主编张新波也有意专访徐总,他正在上海采访,力邀我同行去离上海不远的隆力奇总部所在地——苏州。机会难得, 也想早日完成对这位我敬仰的企业家的深度访谈。于是放下手中的活儿就直飞上海,开始了与徐总的交流,话题当然是在本土日化与国际日化品牌博弈中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写字楼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写字楼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时的写字楼一般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办公楼,只能满足于基本办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热核 《价值工程》2007,26(6):48-5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被彻底摧毁。但是到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中回顾了日本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利用外资情况和吸收先进技术的方法。通过分析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讨论了自主创新对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比较中国企业的行为,为中国本土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润妍是宝洁旗下惟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日化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生产的惟一系列产品。润妍曾经被寄予厚望,视为宝洁全新的增长点,但今天,被普遍看好的润妍已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