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红 《辽宁经济》2005,(3):29-2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海经济研究》2009,(2):40-46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三江之源”位居我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草与畜、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后三年,是实现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长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面,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三年,也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三年。社会事业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新区市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也必须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凝练和提升,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文化软实力、培育共同理想信念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和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相似文献   

8.
蓝梅丽 《改革与战略》2005,1(10):128-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新命题。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一个和谐社会必定是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探讨经济公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呼唤生态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把生态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第一次载入党的正式文献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对一个国家而言,生态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可以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  相似文献   

12.
侯智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6):I0022-I0023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贯穿检察工作始终,努力实现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法律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前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西藏实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解决西藏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解决西藏社会特殊矛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实现战略定位,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推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它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创造。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体系,呈现出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层次性与开放性相关照、人民性与统领性相结合等鲜明特点,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清醒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的历史性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这样的社会,就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尽所能,进而实现“各得其所”而和潜相处,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加快社会生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涉及生态文明、人民生活、生产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其核心和关键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经济稳定增长、民生不断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者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生态生活生产共赢发展、践行“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曲海滨 《乡镇经济》2008,24(1):15-18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以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民主方式来实践农村社会的和谐,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协调农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