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转型使市场供不应求引起的涨价现象普遍减少了,但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了,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转到成本方面。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过渡,从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些趋势性变化看,有利于物价稳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面对货币存量规模偏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食品涨价压力较大、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较大等诸多挑战,物价形势仍比较严峻。应多策并举,做好稳定物价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负利率的情况将会有所加深,这将对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由于投资目前是宏观调控重点,因此消费的成长最为看好,制造业的农副产品加工、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和服务业的房地产业、超市零售、百货零售、航空运输业的景气度都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3.
5月16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开始了新一轮加速升值,升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有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减缓国际通胀输入压力,防止出现全面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上半年,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新开工项目增速持续为负;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仍需加强;消费物价高位略有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加速上扬;货币活期化和存款活期化倾向逐步减弱;信贷调控已见成效;人民币存款活期化减弱.  相似文献   

5.
在"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背景下,雪灾、出口增速减缓以及资产价格的明显调整,一度主导了各界对宏观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的讨论,因此普遍预期,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存在放松信贷控制的必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5日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变,防止价格整体过快上涨。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多次重申,虽然国内外情况有所变化,从货币政策方面来说,首要任务仍然是防止通货膨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方针并不会因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视角看本次加息及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7.
李云洁 《证券导刊》2011,(17):15-15
5月12日,美国公布的PPI数据高干预期,表明美国通胀压力在增大,但零售和前周初请失业金人数数据都不及预期,反映了美国经济和就业复苏前景依然不佳,好坏参毕的数据限制了美元多头的表现,美元指数冲高回落。  相似文献   

8.
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一方面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在国内外多种因素推动下,出现了物价攀升,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名词,从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到各种媒体、普通老百姓,都在热议当前的通胀压力,探寻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的路径。当前,宏观政策应如何应对物价不断上涨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201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凸显,货币当局通过加息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对通胀压力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本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为纲的发展观,导致近年来经济发展结构严重畸形,GDP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如果要有效抑制通胀压力,只有深刻彻底地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观,提高国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凸显,货币当局通过加息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对通胀压力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本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为纲的发展观,导致近年来经济发展结构严重畸形,GDP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如果要有效抑制通胀压力,只有深刻彻底地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观,提高国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I. F. Clarke 《Futures》1986,18(6):808-820
This article is the last in the present series. It ends most appropriately by noting the many big bangs that have mark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utures literature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y have given new phrases to the English language—Think-tank, Future Shock, Thermonuclear Warfare — which have sent special messages to our times.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they say that 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As the rate of change accelerates, the problems and the difficulties seem to go on increasing. As this article seeks to show, the beginning of the answers starts from the effort to arrive at a clear picture of the most prob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