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世界中,金融创新则显得格外重要。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而言都是一种极为有利的改革冲击,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力。本文阐述的就是我国该如何顺应经济潮流,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国情,建立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体系,解决我国金融创新中的各种大小问题,探索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金融工作与人们息息相关。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等各个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如何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前瞻性,正确认识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壮大金融产业,就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教授。  相似文献   

3.
金融开放浅析——兼评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业的开放势在必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国际经济中谋求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但是金融服务业毕竟是我国的相对劣势行业,金融开放会给我国的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开放的利弊,积极创造金融开放的条件,适时把握金融开放的时机,恰当运用金融开放的策略,均与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实行混业经营。在此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如何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外发展经验,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协同效用优势、风险递减优势。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是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发展有所减弱,但是金融业发展势头却没有减弱,伴随着金融业超高的利润,驱使着资本和人才更多的流向了金融领域,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复兴。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金融新常态下,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金融业取得健康持续性的发展。本文对新常态下的经济金融的趋势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希望在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方面能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给我国金融业注入了活力。然而,现行的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虽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我国金融业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过度的金融垄断,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因此,如何做到政府干预的适度,是保障金融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各省市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为例,金融业在海南蓬勃发展的经济中意义重大。在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形势下,海南金融业发展稳步向上。但是在海南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发展,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遇到了桎梏。本文鉴于现有资料进行研究,为调整和优化海南金融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城市,其金融业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本文从金融功能演化的视角,对上海金融业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在剖析上海金融业发展与金融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制约上海金融功能拓展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未来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把我国的金融学科建设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理论研究水平是不是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会涉及到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不是能够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本文通过阐述金融学科的发展取决于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变化,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学科在过去的建设中存在已久的问题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胡宏  宝英  王伟 《中国西部》2011,(21):32-33
作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的重要活动。第二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在10月19日隆重开幕。中国西部金融论坛是我国最高规格金融盛会之一。本届金融论坛以“金融政策支持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主题。进行了三个分论坛来深入研讨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金融配套政策措施。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出席了主论坛,本刊对四川金融业形势与如何促进西部经济金融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巨峰省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抑制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副作用。然而金融业很容易出现聚集现象,所以本文选取2012年广东省21个城市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金融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不但创造了电子商务,而且与金融业开始出现业务渗透和整合,互联网金融呼之欲出.互联网金融中对传统金融业挑战最大的是支付结算业务.互联网支付业务规模将逐步扩大,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金融全球化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使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日渐形成,不仅推动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产生,而且使各国金融面临接受和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形势。金融全球化的新内涵不仅使全球金融业加速发展,也使得全球化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入和加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监管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我国即将加入WTO并将参与到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中央银行如何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实施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卢燕 《辽宁经济》2000,(4):41-41
中国的金融信托业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 2 0年的历程。2 0年来 ,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在实践中发展 ,在改革中壮大 ,已成为我国金融业中的一支生力军 ,为我国金融机制的转换与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形式和操作方式。然而 ,中国的金融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 :金融信托业的主营方向缺少必要的定位 ,经营中表现出强烈的银行色彩 ;在其发展过程中 ,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 ,一再表现出盲目发展的倾向等等。因此 ,金融信托业自从 1979年恢复以来 ,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经济解决退货膨胀、中国金融走向国际以及一国两制在金融领域的体现等思想。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正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思想进行。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又成功实现一个国家两种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愈显突出,以至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金融经济.不言而喻,我国金融运行的状况如何,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一问题上,乐观者认为,未来3-5年(即中期)中国金融是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坦然应对入世;非乐观者认为,未来3-5年中国大有爆发金融危机之可能,中国的金融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的观点是,当前与中期的中国金融是没有危机,但有危险.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现代乡镇》2009,(8):20-23
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上,我国与美国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美国是“创新过度而监管不足”,我国是“监管较严而创新不足”,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能力犯美国那样的高级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完美无缺,更不意味着可以放松金融监管,因为我国金融业也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在诸多针对危机动因的分析结论中,重要共识之一是金融监管体系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相对于欧美各国,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的冲击更多的是在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9.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大会,谨在此对“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发展与结合,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金融业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新的产业部门之一。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金融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更是息息相关。我国即将加入WTO,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人才和科技将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新的世纪,必须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金融业作为当今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适时推出自己的品牌战术,不仅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与金融开放的呼唤,更是我国金融业在世界多元金融竞争格局下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金融品牌”是指金融业在长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在其金融产品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