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的CPI一直处于高位水平,控制全面持续的通货膨胀也就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进入奥运之年,中国的CPI涨幅仍处高位,1-4月份处于8.2%的水平,而且通胀的压力仍将加大。纵观此轮通胀,原因复杂,需求和供给共同交织作用,流动性过剩也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而究其根源,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分配结构是此次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展望今后时期的通胀形势,货币与财政政策有利于短期的遏制通胀势头,而改善失衡的分配结构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4日在布鲁塞尔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会议时表示,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通胀压力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得到缓解,但全年的状况仍存在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涨幅目标控制在4.8%,但今年前三个月的CPI增幅超过了8.0%,为近12年来的最高水平。周小川指出,造成一季度CPI高企的部分原因是春节的季节性需求所带动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创下10年新高的中国CPI指数,几位业内专家表示,CPI创新高虽在预料之内,但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中国央行近期将会采取加息措施以调控宏观经济走势,抑制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05年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正当我们在为曾经一度高企的代表通胀程度的CPI高开低走而庆幸的时候,又有专家指出,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通缩有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1,(20):10-10
中国通胀对亚太国家带来溢出效应 IMF最新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亚洲国家除了受到全球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外,还受到两个中国因素的影响:来自中国的商品供应中断和中国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由于供应冲击,中国国内通胀每上升1%,便会使亚太区域的通胀上升25个基点。而在国内需求方面,中国需求每增加1%便会使CPI上涨5%,对粮食和能源价格以及核心通胀率都会带来压力,随即对整个亚太区域带来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日前,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透露。中国通胀预期减弱。导致通胀压力减弱的三个原因主要包括:第一,通胀预期已经有明显缓解;第二,PPI向CPI的传导远远弱于我们过去的理解和目前普遍的共识;第三。全球经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增长均呈持续下滑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王珏 《特区经济》2007,226(11):277-278
一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线性增长态势,形成通胀压力。经过建立数学模型测定,以及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结果的修正,可以预见,CPI增幅将会突破4%,且今后一段时期内,CPI仍会处在增幅3%以上的高位波动,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CPI的上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一般物价水平从2003年中开始上涨,到2004年11月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3%,表明中国已经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但与前几次相比,本轮通胀的温和性、结构性和混合型特征更加突出;除了粮食缺口和投资膨胀外,国际传导成为新的主导因素;而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则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资源约束会长期存在,但资源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并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在2005年可能因改革因素而继续上涨,并带动CPI继续在温和逼胀区间内运行。  相似文献   

9.
权静 《西部大开发》2011,(Z1):106-107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我国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反映目前的通胀状况"不是一个序幕,而是一个没有休息的中场",物价上涨压力还在加大,应对通胀压力必须多管齐下,利率要调但不宜猛,同时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通胀预期管理与物价调控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AR模型的物价波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显示,1992年以来货币因素对CPI的贡献率为70.03%,货币始终是影响我国物价的主要因素;但2003年以来,影响物价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物价上涨主要由劳动力成本、通胀预期和货币因素共同拉动,其对CPI的贡献率分别为39.97%、26.73%和25.19%,输入性通胀因素对CPI的贡献率为8.11%。现阶段稳定物价水平不仅要注重控制货币供应,更应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通胀预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