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为止人类至少产生了三种经济学:一是奉斯密为鼻祖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学,为资本所有者求利益;二是以马克思为创始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者谋幸福;三是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经济学,为"天下"取善财。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实践,综合吸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结果。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更具有理论一般性和实践指导性,不但要继续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学发展成果,更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全面继承中国传统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并进行理论创新。中国传统经济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学智慧进行现代范式总结的学科性称呼,以天人合一观为哲学基础,秉持"德本财末"的基本价值观,提倡"主明下安"的中道管理模式,兼容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的贯通理念,其"天下"观天然地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相契合,作为理论建设的一种思想来源,特别有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为无产者服务"向"为全体人民服务"转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郝云宏  刘星 《经济论坛》2003,(22):91-92
一、中国经济学的三大思想渊源经过几年的探讨,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学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经济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对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立足点的认识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叶世昌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政府决策,可以说无处不在。”李义平也认为应特别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深层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照搬照抄,就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创新、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是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问题,在意识形态层面是没有也不应该存在疑义的,主要是缺乏学理角度的讨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坚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和指导,改变目前存在的片面移植英、美国家经济学思想,注意广泛借鉴欧、美各国经济学理论,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中国的理论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王玉  程霖 《财经研究》2022,(2):4-17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亚光  沈博 《财经研究》2021,47(1):109-123
由于中西社会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时空错位,近代中国无法直接移植西方经济思想与实践,为此近代中国经济学人展开了漫长的经济学中国化探索.文章按照时间线索,以近代中国新旧学术体系的嬗变和经济学研究主体的转变为依据,结合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因素,将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与转型划分为格义、分野与自立三个阶段:"格义"对应着初始阶段,即传教士与传统知识分子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重述和移植西方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分野"对应着发展阶段,即时人对经济学的新认识与探索主体的新转变为近代中国经济学从传统知识体系的"格义"版本转向现代学术话语的科学版本奠定了基础;"自立"对应着深化阶段,即新知识分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力,推动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并在本土研究与应用中逐渐形成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立诉求.研究显示:(1)经济学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逻辑主线,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所带来的中西学术合流与分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内在张力;(2)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入开展道明"中国经济学"的缘由,"中国经济学"的探讨标志着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深化,二者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演化全景;(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科学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实现有赖于学界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发展时空错位的后发优势,直面时代共同话题,归纳提炼系统性的新理论,实现中国与经济学的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辉煌成就,是世界经济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司马迁与亚当.斯密在经济思想的诸多领域,如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分工思想、价格思想、对资本积累的认识、财政思想以及货币思想等方面均存在着相似或接近的认识。在经济学西学东渐、很多学者动辄"言必称西方"的今天,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积极探寻古代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契合点,扎根现实,大胆创新,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西方宏观经济学不确定的内容与不同学派无休止的争议显示了经济学的非成熟性。纵观宏观经济理论的演进过程,主流思想的基本定位仍然在供应与需求孰重孰轻上,中国经济学研究也进入了这一思想构架,但中国经济学实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经济学的精确化问题,经济学的贫民化问题,经济学的人本化问题和经济学的角用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西化”的研究将会使我国经济学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而且随着经济学研究格局的变化,经济学研究重心正面临转移,经济学理论将有新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改革与崛起的客观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产生了强烈冲击,更具解释力的"中国经济学"将不仅是研究特定地区、特定时代或融合了特定文化的经济学,而且是顺应经济学趋势,推动经济学更具创新性的理论力量。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体制改革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机理上的相通及其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契合促进了它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新旧体制转轨使中国有了对新的经济制度变革理论的强烈需要。新制度经济学适应了这种需求,对中国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相通之处,这有利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理论的衔接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契合,既有利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传播,也有利于中国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5,(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中许多观点不仅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可以拓展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与稳固 ,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而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更是以中国学界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为基本支点。为此 ,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强化 ,更要积极进行中国经济学的创新 ,从而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开放性、持续性和与时俱进提供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2.
今天“西学”所谓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触类旁通”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贯通”现象。因为主修经济学的缘故 ,即使在阅读“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我也会情不自禁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想问题。同样 ,在传统文化中熏染久了 ,自然对现代经济学有了一些“非经济学”的看法。正如列子所说 :“东方有圣人出焉 ,西方有圣人出焉 ;此心同 ,此理同” ,学问原本就是相通的。当然 ,对于我的心得 ,会心者可以一笑 ;讨厌者也不必因我不姓胡而不好意思说那是“胡说”。我们不妨从唐诗开始 ,品味一下现代经济学的个…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关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虽然未构成严密体系但是仍然相当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己所处现实经济活动的考察与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的样貌。一些思想相比于人们熟知的西方同类思想,提出的时间甚至更早。许多思想由于普遍扎根于社会经济活动现实,提出者普遍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或观察者,从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而不流于抽象的讨论。回顾与分析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对于当代经济学者而言,仍可以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这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周军民 《经济经纬》2005,(5):F0002-F0002
由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陈东琪主编的《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以下简称《史纲》)于2004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对我国上世纪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清晰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学在这100年中形成和发展的历程。1900年~200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沧桑巨变的100年也是中国经济学萌芽,形成与走向繁荣发展的时期。这本书,正是集中描述了这100年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概貌。笔者有幸参与了该书的统稿、修改、校对,从中受益匪浅,亦有一些学习心得,现不揣浅陋,提出来和读者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奢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现象。现代经济中,奢侈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内涵,但这很少反映在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之中。学者们对于奢侈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也就很难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奢侈现象的实质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科学分析。现代经济学奢侈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奢侈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认识,也有一个去道德化的过程,而在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界,这一过程仍未实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而且经济学理论也有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实践,也包括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也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更重要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可能有机结合;经济学如果在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两种不同路径发展,必然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可能都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亚南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初衷和《中国经济原论》论著的思想,以及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来看,"中国经济学"在现阶段具有特定的固有涵义,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应用中国学者的理论经济学创新,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特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与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与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发展冯涛一、引论近二、三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成功,各国经济学家几乎都把目光集中到对中国改革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关注上。有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曾预言,对中国改革模式的理论总结将是未来极有希望摘取诺贝尔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巫和懋 《经济学》2002,1(4):787-796
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自1945年台湾光复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后复原期。从1986年台大经济系开始筹组博士班到1980年则可归为第二阶段,是经济学生根期间,而到1981年以后,台湾经济界研究成果对国际学术界产生相当程度的回馈与贡献,可归为经济学萌芽期间。本回顾台湾学界经济思想的发展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联,并对未来经济学在台湾的茁壮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涉及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这些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反映出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区域(空间)问题,区域经济研究越来越转向宏微观兼顾,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化。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区际贸易及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区域经济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相关研究应更加关注空间因素,注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及现象的研究,使区域经济研究向规范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关注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