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最杰出的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的德育思想是古代希腊德育思想长期发展的总结,对现今西方德育思想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对于道德与德育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德育对象、对待欲望态度、德育侧重点、德育哲学倾向上。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法律思想的发源地,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关于法律和正义的观念与思想,影响着当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后世西方法律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苏格拉底作为其中之一,他的哲学、法学等思想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苏格拉底之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是人们讨论研究的焦点。亦从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引子,通过分析苏格拉底之死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启示,进而解读司法与民主的关系,最终得出司法到底需不需要民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法律思想的发源地,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关于法律和正义的观念与思想,影响着当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后世西方法律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苏格拉底作为其中之一,他的哲学、法学等思想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苏格拉底之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是人们讨论研究的焦点。亦从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引子,通过分析苏格拉底之死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启示,进而解读司法与民主的关系,最终得出司法到底需不需要民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更 《市场周刊》2009,(1):62-63
一位博友在我的一篇思想评论性质的文章后边发表评论,其大意是,将杨佳杀害六名警察与雅典城邦杀害苏格拉底、崇祯皇帝杀害袁崇焕类比;以苏格拉底和袁崇焕的崇高类比六名警察的崇高;以他们二人的悲剧类比六名警察在关于杨佳袭警案中不被同情的悲剧,并对在杨佳案中对审判程序问题、某些实体问题提出不同观点的人表示极大的愤慨。  相似文献   

5.
应怡 《商》2015,(3):104
巴克是一只具有丰富的狗,经过了多次的生死蜕变的过程,描绘出一种具有野性和人性两种综合性的内容。通过对巴克的相关野性思想的画面分析,对整体的相关经历进行原则认识,从而从野性状态发展为人性状态,逐步实现神学的一种脱变,这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蜕变过程。按照人类的本性变化过程,从巴克在脱离了人类社会思想的影响,逐步完成人类本性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综合性的野性呼唤过程认识,加强综合性的人性改变问题控制管理,逐步实现整体人类思想的逐步分析和体现。本文通过对巴克的思想转变过程进行合理化的人类思想分析,逐步完成人性的改变和控制,从而找寻人性中最深处的一种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古代社会占主导政治思想的源头。而苏格拉底是西方古典政治思想的先锋。通过对二者的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各自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深远影响,来阐释他们的具体思想。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作家,她的代表作《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海浪》都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本文从生死话题入手解读《达洛维太太》,力图证实生死之间的对话构成该小说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杜领军 《华商》2008,(7):107-10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加上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各民主党派认识上的差异,他们对多党合作思想的论述各有侧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党合作思想。本文从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背景、本质特征、历史意义及其传承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者的要务。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孔于倾向于情感化,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海艳 《中国报业》2012,(8):118-119
灾难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一种类型,通过影像表现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灾难、死亡与生命。本文从三重生命美学角度出发,分析艾默里奇灾难片受欢迎的原因:在灾难中体验死亡,在死亡中唤醒生命,追问生命的意义,也传达了导演对当今社会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11.
熊彬茹 《商》2013,(8):253-254
《克力同》篇是柏拉图对话全集中的最简短的一篇,它所描述的是:当克力同得知得洛斯的船第二天即将回来——苏格拉底面临死亡——的前一天,克力同对苏格拉底的劝逃。柏拉图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是对哲人与城邦关系这一问题的探讨:不论是描述苏格拉底死前的勇敢,与其门徒对"正义"、"不朽"的讨论的《斐多》;还是描绘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从容不迫地为自己辩护的《申辩》;或是脍炙人口的《理想国》等等。它们都是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在阐释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解释柏拉图特别的写作手法——戏剧,并由此来引出哲人与城邦的问题。柏拉图认为,诗可以很好地感化民众,而传统神话中包含着漏洞。故他将故事写成戏剧来重讲神话,以希望能重整城邦秩序。再者是柏拉图的诗教及写作。第二,分析哲人与城邦之冲突的原因:首先,哲人与大众是对立的。哲人拥有独特的天资,他们热爱并追求超越于大众意见之上的真理;而大众则信赖传统,人与亦云。其次,哲人与民众比起来总是处于少数人的地位。第三,细述为什么柏拉图要将苏格拉底塑造为政治哲人的形象。第四,由以上分析,进而提出以下观点:柏拉图希望通过塑造苏格拉底的政治哲人形象而使哲人与城邦的关系融洽。在他看来,哲人才是真正关心城邦生存的人,而哲学则有利于城邦。他将苏格拉底塑造成政治哲人的形象,从而改变哲人们以往在城邦中的无用有害的印象,使哲人在城邦能够获得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12.
王晓琳 《中国市场》2014,(52):215-216
《生死疲劳》是莫言写的一部小说,里面反映出人与土地的关系,《生死疲劳》这部作品颠覆了我们在传统观念、思想中对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与高高在上的地主身份的认定。本文通过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解读,在生死轮回中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情赞颂和依恋,以及对半个世纪围绕土地变迁的感叹。与此同时结合当今社会提出文学对法治的启发和构想,谈谈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相关法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周超 《商》2014,(30):67-67
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指导的思想。只有这样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更大的转变。在不同的时代中人类思维方式所改变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改变的顺序都是先继承前人的思维方式之下逐渐发生改变,对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内涵切入,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当下思维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就如何正确定位创新思维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张珊睿 《商》2014,(28):83-83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普罗泰哥拉就“德性”而展开的相互辩论。读完全篇,无论从对话的行文结构、特点,还是某些看似简单却蕴舍无限深意的句子,都让我感触颇深。下文从几个方面讲一讲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0)
什么是正义?古希腊先哲最早对"正义"展开思考和研究,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到苏格拉底,正义完成了从宇宙正义向自然正义、又从自然正义转向属人正义的转变。而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对正义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相似文献   

16.
自苏格拉底以“我知我无知”的方式提出人之自我认识的主体思想以来,欧洲思想史上经历了长达约两千年的沉寂,直至17世纪的笛卡尔才打破这一僵局,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名言迎来了西方思想的主体时代。不过,其间也的确有为数不多的哲人间接地回应了这一主体性认知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人都代表着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起着思想进程中“分水岭”般的划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莫丽娟 《商》2014,(40):96-96
本文侧重从诗歌中关于死亡这一意象的不同表现方法,对比勃留索夫与特朗斯特罗姆两位诗人。在关于死亡主题的处理上的表现方式上,两位诗人呈现出气势磅礴的雄辩风格与肃穆幽静的冷峻风格,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关于死亡的描述,都源自死亡这一人类终极归宿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高媛 《商》2013,(15):362-363
本文从厌辩症的背景入手,进而阐述了厌辩症的概念和危害,随后本文结合《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内容重点说明了哲人们的无知之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个非常谦虚的人,此后,《斐多》中说明了两种人容易陷入厌辩症中,本文对这两种人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论述了苏格拉底对人性以及厌辩症的看法和论证。苏格拉底认为要纠察我们的论证,重新起航,注重论证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影响油画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技法因素和精神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画艺术中,作品中的点、线、面和色块在画布上的有效运用也就构成了绘画语言。不同的画家对材料的运用和技法的处理都带有主观性,所以不同的画家的油画作品反映出他们对各自艺术、人生的独特理解和个人所坚持的信念。他们总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这恰恰形成了油画的个性化语言。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家和神学家以及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16世纪以前宗教和迷信在人类思想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讲宗教制约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17世纪宗教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神学与自然的关系是在近代科学逐步前进的过程中得以从矛盾转化为相互促进:18世纪的众多科学发现对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世纪科学与宗教思想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科学的进步对人类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20世纪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爱因斯坦的科学探索为代表,科学与宗教的融合性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