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许淦 《致富之友》2004,(1):47-47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的问题总是越来越多,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老人们存在以下三大误区:一是只要儿子养老,不要闺女养老。“养儿防老”这是千百年流传的习俗,特别是在农村,这种习俗根深蒂固,害人不浅。老了只能跟儿子生活,由儿子养老,才表明自己“教子有  相似文献   

2.
“新农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经济支持,进而改善老人的养老质量。且“新农保”对于养老质量的改善效应,也需较长的时间间隔才能比较充分地呈现出来,因此,文章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DID与PSM-DID等实证方法,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显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从养老质量构成变量来看,“新农保”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姚兆余  张莉 《中国农史》2006,25(4):105-111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对安徽省绩溪县宅坦村家庭养老现状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对家庭和子士的依赖性较强,尽管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满意度较高,对社会养老的认知度较低。农村家庭养老是农村家庭的生存策略,是农村社区群体规范的体现,也是农村居民承继和维护传统的“家”观念和“孝”文化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4.
养老或老年人供养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老年人生活及医疗必需品或费用的供给 ;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劳务的供给 ;三是老年人老年期所需精神慰藉的提供。笔者将以 2 0 0 0年浙江、吉林、湖北、广东、甘肃等省“计划生育对家庭的影响”(国家社科课题 )调查数据为主线 ,结合近 2 0年来有关数据 ,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变动趋势、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一、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分析1 老年人的家庭状况。据 2 0 0 0年的调查 ,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仍达 6 9%左右 ,其中与儿子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孝道转型视角出发,基于CHARLS2015年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了成年子女外出的不同类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不同子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年子女外出弱化了受空间限制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强化了不受空间限制的经济支持。较之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成年子女外出对自理能力受损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强度更大;较之成年女儿外出的影响,成年儿子外出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显著且强度更大。可见,成年子女外出并未全面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支持,而是推动家庭养老由"侍奉在侧"型向"成就安心"型转变;成年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并未扮演替代性角色,而是仍旧扮演着辅助性角色。为此,应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倡导孝亲敬老的美好家风。  相似文献   

7.
候蔺 《农村经济》2023,(2):116-125
本文通过“个人—家庭—村域—社会—文化”关系域分析框架,从纵横两个方面梳理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的形成,将1949~1962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的生命历程放置于其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展现了当代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生成的复杂路径和交错层级。文章认为由于关系域中核心系统及微系统的养老储备不足,中系统及外系统的养老支持匮乏,宏系统的养老导向力度脆弱,导致了内围系统的养老危机不断向外围系统溢出,而外围系统的支撑难以弥合困境,形成了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纵向的内生弱势累积和横向的外生压力叠加,并从远近双重目标尝试探讨了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的优化策略,强调了村域系统在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关系域中的重要作用和解困优势。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9300万人。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市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但这个难题又必须解决,因为,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在目前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0年对河南省叶县农村的养老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半数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女儿比儿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评价;生病时的照顾情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更甚。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村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传统以土地为养老保障的农村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农村地区老年人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需要结合农村现实情况,探索兼顾农村老年人医养双重需求的养老模式。医养融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老年人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本文结合农村老龄化发展现状,阐述农村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剖析农村医养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相似文献   

12.
杨扬 《农业经济》2023,(1):75-78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得到了较早的关注,国家从社会保障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养老保障网,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起步较晚,其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养老保障形式更为严峻: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随着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日趋弱化,机构养老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及服务质量过低的问题,惠及农村老年人的“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过低。这其中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是大量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其经济来源单一、生活照料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愈加严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当今,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受到多方面关注。本文基于对宝丰县农村养老互助现状及现存社会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调查,从相关法律政策、人员管理培训、老人实际需求、经济来源等方面分析现状不足,并提出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基础设备、培训专业人员、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等建议,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推动农村“幸福院”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三圈理论”为分析框架,解析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案例,梳理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和实践成效,为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借鉴。研究方法:“三圈理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价值、能力、支持”维度的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政府政绩价值实现逻辑、村委会组织职能发挥逻辑、退地老人养老福利增进逻辑,主体均在模式推进中实现各自的“价值”成效。与此同时,政府、村委会、退地老人又在模式推进中进行着相互影响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过程中嵌入利益联结机制、行政权威驱动机制、强社会关系驱动机制,共同推动了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实施。研究结论: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多主体利益及其实现逻辑,是协同解决宅基地低效利用和农村主体老龄化加剧问题的有益探索,建议持续关注农村老人需求,以资源投入和制度供给强化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三要素,保障模式的持续推进,促进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和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水平、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以及反映情感慰藉境遇的心情烦恼时家人的反应,都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为子女供养、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和心情烦恼时能得到家人关心与安慰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中的"情境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将加速、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的我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本文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促进农村自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作为我国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有效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与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居家养老又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与困境主要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养老服务理念、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优化,以期能够解决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困境,从而有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日渐式微的产物,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养老的可替代性。本文基于嵌入性分析视角,阐释了家庭养老的替代机制,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水平较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高;身体机能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硬约束条件,身体机能越差,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嵌入家庭结构情境之中,家庭人口数或上过大学的家庭成员越多、代际数或儿子数越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基于当前养老方式的自我强化效应,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而言,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是一种刚性的现实性需求。为此,强化居家养老的核心地位,以身体机能较差的高龄、鳏居老人为重点对象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为研究江苏省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得出江苏省农村地区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作为主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普及度不够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需重视、专业老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在江苏省农村地区创新发展多元化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走专业化养老和互助养老的优势互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